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吉林长春举办(含全部嘉宾发言)

  • 房产
  • 2024-12-20 21:45:24
  • 29
  8月29日,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吉林长春举办。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参加论坛并致辞,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陆亮作总结发言。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主持论坛。   曹路宝在致辞中介绍了吉林省、长春市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他表示,吉林省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充分依托行业的品牌优势,加强影视精品的创作,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拓展电影产业链,推动电影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切实为建设文化强省注入新活力。 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致辞   毛羽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电影新力量已经走过十年历程,十年间,新力量们茁壮成长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今天,中国电影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中国电影新力量一定能够将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化为改革创新的澎湃动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铸就中国电影的新辉煌。”他强调,我们需要拍好看的电影,加强创作创新,探索产业变革,拓展世界眼光,共担时代使命。 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致辞   此次论坛以“传承·创新·笃行——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为主题。马浴柯、陈健喜、李佳锴、张嘉佳、柯汶利、刘博文、闫非、董润年、乌日娜、李阳、刘江江、王子川、龙飞、夏鹏、丁燕来、何念、钟鼎、徐伟、李季、殷若昕等新生代电影人分别围绕“类型片的观众缘”“新喜剧和新观众”“电影语言如何创新”等议题阐述了各自的创作思考和电影理念。   青年创作者们表示,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不仅仅是互动,更是共同创造的过程,观众的反馈和期待,推动着中国电影不断前行,也激励着大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未来会继续努力,用电影打动人心,让观众的喜爱与中国电影同行。   论坛上,张艺谋、黄建新、尹鸿、徐峥、冉平、束焕等资深从业者以及傅若清、郑志昊、李捷、陈祉希、于超、李宁、曾继媛、聂博睿等电影企业代表也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寄语中国电影新力量。   张艺谋认为,创新和挑战,是时代给予的一次机遇,“当机遇来临时,电影人要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和磨练,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讲出新的好故事”。黄建新对中国电影新力量充满信心,他表示,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有讲不完的故事,永远都有新的内容,而年轻人是最敢想的,“我们相信他们对新的结构、新的故事、新的类型关注和呈现,中国电影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支持、包容、传承,薪火相传走过来的”。   现场还设置了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十年回顾和新力量片单发布等环节。截至2024年暑期档,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已完成55个档期和48次周末,共计513部影片的调查。其中,《我和我的祖国》(91分)《长津湖》(89.6分)《战狼2》(89.2分)位列单片满意度前三。而在片单发布中,《只此青绿》《点到为止》《误杀3》《聊斋:兰若寺》等近百部新力量作品先后在论坛上亮相,这些影片也将在不久后登陆市场,与国内观众见面。   此次论坛由中宣部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承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电影局)协办。中宣部各电影直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各省区市电影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各国有和民营电影企业代表、电影创作者代表及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参加论坛。   第 一 组   ■ 马浴柯(《重生》导演)   用故事与观众对话 马浴柯   《怒潮》和《重生》是我个人的执导尝试,这不仅是对我的演艺生涯的延续,更是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一次挑战。在这两部类型电影中,我试图探索不同的叙事方式,不只是刻画犯罪,更要提纯出打击犯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尝试融入更多的情感元素,探讨更加深刻的社会话题,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视听体验。   作为一名电影人,我始终认为,电影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它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能够引发思考和感动。电影的本质,是讲述一个故事,是与观众心灵的对话。因此,我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尽力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融入其中,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思考。   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不仅仅是一种互动,更是一种共同创造的过程。观众的反馈和期待,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激励着我们去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在电影的道路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不断创新,与观众一起,去创作更多美好的电影时刻。   ■ 陈健喜&李佳锴(《白蛇:浮生》导演)   在与时代共鸣中体现中国动画电影的美丽 陈健喜   陈健喜:《白蛇》系列能走到“三部曲”很难得,离不开观众的喜爱,也离不开我们创作的角色。《白蛇:浮生》创作五年来,我们为观众体现了勇敢、智慧又美丽的小白与小青的形象,他们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符合时代潮流,也贴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这些动画形象是动画创作者从无到有创作出来的,他们不会变老,永远年轻,永远焕发着生命力。观众对这些形象的喜爱是我们往前走的动力和方向标,所有《白蛇》系列,每一个动画作品都有让我们感动的故事,他们的成长吸引着观众,我们作为创作者要明白这些对于动画传播的重要性。 李佳锴   李佳锴:在《白蛇:浮生》中,我们在正传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宋代的市井文化和生活细节,符合当下价值观的感受,为传统的“白蛇”正传故事注入活力,在很多细节的推敲上进行了一些新尝试,这是动画本身在发展的证明。随着这几年《白蛇》系列和《长安三万里》的相继热卖,观众到影院观看动画片时会有更多选择,甚至会有更多新的类型等待被创造出来,动画不仅可以是神话传说、奇幻冒险也可以是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者我们要把握好机遇,潜心创作,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在与时代共鸣中体现中国动画电影的美丽,让更多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成为全球观众喜爱的作品。   ■ 张嘉佳(《云边有个小卖部》导演)   创造属于年轻观众的新类型 张嘉佳   我是作家,当我作品出版的时候,我会考虑这本书的收藏价值是什么,不然对于读者来讲,网络上看我的小说就行了。而电影和书最大的不同在于电影有仪式感和社交属性,让人走进电影院有理由,不管网络怎么发达,大家看电影的第一选择还是电影院,在这一点上电影有大家努力的理由和空间。   《云边有个小卖部》有不足的地方,评价基本上两极分化,这个在我个人的预料之内,但我觉得它的成功之处之一,是让00后走进了电影院。影片上映两天的时候,我看到有专家说:“《云边有个小卖部》违背了创作规律。”但不违背那些经验的话,没办法还原小说里面那么多的人物线。   上映后,一些同行包括我们发行方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说,没有见过这样的中国电影,没有见过这种类型,也不知道宣发上使用什么样的方针做宣传,到今天取得了大家都还能接受的市场成绩,我觉得它可能就是一种新的类型吧。   电影有旺盛的生命力,每种类型都能对接一批受众,其实我们在做类型电影、类型小说的时候,首先要分清楚,受众是谁,你在为谁服务,至于类型电影面临的问题,不是以往类型的提高,而是面对新时代、新观众,如何创造属于他们的新类型。   ■ 柯汶利(《默杀》导演)   观众永远是电影的灵魂 柯汶利   我认为内容是电影的核心。观众来看悬疑犯罪片,期待的是一个层层反转、引人入胜的故事。《默杀》中的人物是一幅众生相,每个角色用各自的角度阐释着“沉默杀人”这一主题。创作中无论是角色设定,还是灯光、音乐、音效,都要为这一核心主题服务。创作中,我常常问 自己“为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场景?为什么设计这个镜头?为什么让角色说这句话?通过这样不断追问和梳理因果关系,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更加真实、有说服力,进而打动观众。   《默杀》引入了校园霸凌这一话题,这其实是我学生时代的亲身经历。长大后我把这个议题加入到了我的电影故事中,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些行为的错误。同时呼吁更多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不再沉默。从最终的效果来看,结合这样的社会议题确实增强了“沉默杀人”主题的表达力度。《默杀》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众内心对正义感的共鸣。   电影市场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电影,每一位观众都是主角。对于我来说,观众永远是电影的灵魂。每次看到观众在影院中投入、感动,我都深感荣幸,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拍好电影的信念。我会继续从观众的视角出发,不论是在创作,还是宣发阶段,拥抱不同的声音,面对观众的多元表达,更耐心,更虚心地思考与吸纳,并运用到未来的创作中。   ■ 刘博文(《来福大酒店》导演)   电影是给观众的一束光 刘博文   在剧本创作前,我们走访了北京、黑龙江等地的病友旅馆,向旅馆老板了解“病友之家”运营模式,住进病友旅馆观察病患和家属的互动,走访医院医生了解病患就医细节,收集到了大量真实、生动的素材,片中鲜活的病友群像,其中不少都有原型。   他们在这个旅馆里面发生的生命故事、旅程,对我来讲是一个生命的小旅馆。无论是年轻的创作者,还是过往的前辈,给我的经验是一定要从生活中取材,找到有意思的故事切口。通过《来福大酒店》,我认识到虽然我们很年轻,但是依然可以去碰撞有意思的有一定厚度的题材,去不断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作为导演,我们肩上承担着责任。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说导演是一颗糖,电影是给观众的一束光。我觉得让观众走出电影院,感受到力量和温暖,是我们电影人应该要做的,所以我也会继续去做有能量的、能够给大家带来光的电影。   第 一 组 对 谈   潜心研究故事 注重观众反馈 第一组对谈现场   黄建新在对谈中表示,故事是电影的核心,而青年电影人在讲故事方面有着先天优势,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永远都有新的内容,“青年电影人要研究故事怎么能让观众的感知和认知参与进来,观众参与进来特别重要。”   《重生》上映后,马浴柯看了很多观众的评价,“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我们的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如果他们对某一个故事的桥段不认可、某一些情绪、某一些逻辑不够通顺,我要认真听取、吸收,因为我是商业片,我需要观众买单,我需要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场,他们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会拿到最中肯的评价,用于下次创作警醒和提示。”   《白蛇:浮生》让陈健喜首次以创作者身份接触到了观众,他表示,遇到观众是电影的缘分,观众的认可也是对创作者最大的支持,“观影测评后观众有很多种反馈,他们的选法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他们为什么这样选,为什么每个人的选法不一样,看完的结论不一样,我们都要思考,为了观众,我们在艺术上要专注精细打磨,汲取以往的经验,一步一步往前走。”   李佳锴坦言,《白蛇:浮生》上映时遇到过一些负面评论,大家不理解为什么要创作这样大家熟悉的故事,在收到反馈后,创作者们也进行了讨论,“在我们后面的作品里,也会考虑动画电影是不是可以对于很多经典原作改编力度大一点,其实我们不停地探讨观众接受的程度在哪儿,改编力度多大才是观众所能接受。”他谈了一个路演的细节,“我是第一次去路演的时候,我们刚走进去就有观众离场了,我会一直记着,希望下一次能征服他们,别让他们那么早走。”   《默杀》从剧本阶段起也做了很多测评,柯汶利表示,测评可以降低舆情和负面观众的想法,“尤其悬疑犯罪类型的电影需要很多逻辑、层层思考,很多逻辑的思辨过程,一旦给观众太多问号,怎么会这样?其实很难让观众入戏,创作的过程是让观众的潜意识跟着电影走下去,有很多前期做宣发阶段,甚至做剧本阶段时我们可以做删减,甚至优化,这些测评,现在有了技术和问卷调查,对我的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来福大酒店》路演时,刘博文很关注线上的评论,“比如电影里的老人最后弥留之际脱口而出的是‘爸妈我想你们了’,他就走了,这个部分观众给的反馈在弹幕,包括映后的交流说‘他们感动了’‘不经意的细节里被破防了’,这是我非常开心的。”   《云边有个小卖部》拍完了,影片得到了几千万观众的检阅,张嘉佳对一个年轻人印象很深,“他跟我握手的时候,胳膊上面都是刀痕,他说就因为这部电影才活下去,不自杀了。我很感动,这部电影是把自己心掏出来共鸣的过程,感觉做出来起到一些作用,能给到大家一些生活的勇气就更好了。”   第 二 组   ■ 闫非(《抓娃娃》导演)   给观众带来幸福感 闫非   十年前我和彭大魔第一次来到新力量论坛时特别紧张,互相提醒不要说错话,要反复强调喜剧对电影保持敬畏。   十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观众,我们发现每一个导演苦苦寻觅的观众都是小时候的自己,小时候我们进电影院,买录像带,小时候我们那么喜欢看电影,都来源于娱乐,来源于对快乐的渴望。   我仍然怀念那种感觉,小时候看到一部好电影有幸福感,虽然娱乐这个词不高端,但那是我们曾经作为普通观众热爱电影的初心。从剧场到影院,我们创作喜剧就是希望给观众带来幸福感,让人们化解偏执、激活乐观的心态,生活本来不容易,有很多结,但没有结能够锁住乐观向上的人。希望传递幸福的喜剧创作者越来越多,希望有一天中国喜剧电影能走出国门,让更多不同国家的观众通过喜剧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董润年(《年会不能停!》导演)   喜剧电影创作的“新起点,再出发” 董润年   随着科技的发展,观众能在网上看到几乎以往所有的喜剧电影、各种喜剧类综艺以及海量搞笑短视频,所以当观众走进电影院欣赏一部喜剧电影,仅仅是满足其对笑的需求已经是不够的了。这也给喜剧电影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观众看喜剧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哈哈一笑,而是要通过喜剧作品看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情怀,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中选取喜剧电影的选题,反映观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而在喜剧段子充斥网络日常的前提下,如何创作出新的喜剧桥段,是所有喜剧创作者的艰巨任务。我认为,要深入研究喜剧的创作原理,从基本原理上理性地分析喜剧的结构和构成;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学会收集群众日常生活中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语言、包袱和段子;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从中国传统的戏曲、相声、曲艺作品中,能学到大量经过数百年实践的喜剧结构、段落、抖包袱的方式,这些也是很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喜剧呈现方式,创作者需要整理和继承。   ■ 乌日娜(《末路狂花钱》导演)   喜剧与生活的双向奔赴 乌日娜   我出生在美丽广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18岁到北京追求梦想,成长的经历让我感受到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是如此的善良和坚毅,而在当下,我们比以往更渴望欢乐和爱,比以往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喜剧电影,这也要求影视作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而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大家关注的话题更多元,喜剧创作者也要找到更细致、更精确的共鸣点,再加上大多数人经历都是相似的,想要创作出更新的作品,就要找到新的切入点,去讲我们最熟悉的故事。   当下观众接触到的作品比以前多得多,一分钟的短视频也可以是作品,但最后还是成功的人物形象能给人留下印象。《人在囧途》里倒霉的老板李成功、《泰囧》里朴实耿直的宝宝、《夏洛特烦恼》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夏洛、《年会不能停!》里意外升职的胡建林都是成功的。他们的人物成长也是电影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想说,喜剧与生活是一场双向的奔赴。生活为喜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而喜剧则以独特的方式回馈给生活。创作者要想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样的喜剧电影,需要始终保持一颗敏感而开放的心去感知世界、去理解别人。能够给观众带来快乐正是我们这些创作者继续前行的最好动力。   ■ 束焕(《港囧》编剧)   尊重电影本体就是尊重观众 束焕   说到新喜剧、新观众,我的第一个感慨是观众成长得太快了,我们当年对于喜剧有一个判断,或者说有一个公式,就是高概念、小人物,后来公式变成了模板,现在我们发现,这个模板其实进入了一个瓶颈。我的建议是要从现实生活中开掘新的题材,去找我们现实生活中生动、鲜活、有共鸣的新故事。   在喜剧这个赛道里,喜剧电影已经成为了高端产品,因为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喜剧“基础款”。今天的喜剧电影面对着短视频、小程序剧、微短剧的冲击,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来体现所谓的爽感、笑料,这是一种“掠夺性的开采”。如果电影去追随它们的节奏,把电影碎片化、短视频化,必死无疑。我们要思考观众为什么进电影院,观众进了电影院是为了想得到什么。我认为一定要坚守电影的使命感和艺术的品格,尊重电影本体就是尊重观众。 第 二 组 对 谈   脚踏实地认真努力 中国电影一定越来越好 第二组对谈现场   在对谈开始,徐峥向各位“新力量”抛出了一个问题,各位喜剧创作者的创作路径是什么?   闫非表示,他的路径是先找到好玩的事、感兴趣的事,再在事件里勾勒出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应该离我们很近,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人物,通过不断旋转、错位,是我们擅长的方式。”   他拿《夏洛特烦恼》举例,“比如说我们现在当父亲了、有孩子了,我们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就想做一个教育的东西,然后我们拍《夏洛特烦恼》的时候,是一穷二白的时候,做浪漫的梦,这些初衷由作者有感而发的,刚才说的那些技巧是可以运用的东西。”   乌日娜则更适应在创作过程中大家一起商量,“工作人员、制片人、编剧小伙伴一起讨论,也是要去采访一下身边的朋友们,不同行业的朋友们,想要看什么样的电影,然后给我一些灵感。”   在目前环境下,怎样的喜剧才能得到观众喜爱?束焕表示,高情绪价值应该成为创作者追求的首要目标,“现在观众进步非常快,需要我们对自己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喜剧创作者,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需要更严苛。”   董润年认为喜剧电影有着明显优势,“观众来电影院看喜剧肯定知道自己要看的是什么,他们目标非常明确,只要能和观众达成类型上的共识,至少就有可能吸引观众到电影院看。”在如何与观众达成共识方面,董润年建议创作者思考影片主题表达是否清晰,和最大多数的观众朴素的、爱憎分明的观点能不能达成共鸣等问题。   闫非补充道:“我们创作时,经常反问自己怎么样让观众有动力,喜剧有一个很好的标签——观众就是来笑的,我们在计算多少时间有一个包袱,如果在电影院看到观众没有笑,我们就很不开心,这是很直接的表达或者释放,让观众开心就好。”   “虽然我们面临复杂局面,但是我相信中国电影人非常努力,没有一个导演不想拍好自己的电影。”徐峥在总结时表示,“只要大家能够脚踏实地认真努力,中国电影新力量一定充满希望,中国电影也会越来越好。”   第 三 组   ■ 李阳(《从21世纪安全撤离》导演)   “无心插柳”的创作 李阳   《从21世纪安全撤离》里面被大家称作创新的部分,是救命稻草,无心插柳的结果。我跟大家分享狼狈不堪的经验,我其实在电影院里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第一滴血》兰博扫射敌人的心潮澎湃,我立志成为兰博这样的人;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无声电影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播放的时候,世界很安静。我就想说,那些想成为兰博的人们睡去,再过几个小时迈着沉重的步伐进幼儿园,我不能哭,再过一年是成熟的家伙,在之后的每一年变得更加成熟,到今后忘记成为兰博的梦想,在银幕中看到卓别林打螺丝影响我很久。我在拍《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时候,悲伤的段落很本能地调成黑白色,像无声电影一样。   但是电影不断进化,在计算机图形大发展的时期,我们脑中的信息跟画面之间的鸿沟越来越不明显。在科技大发展的时代里,我更迷恋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二维时代黄金期,我很喜欢动画动作的阐述,所以说在拍动作戏的时候,我就让动画团队先画动画的帧,尽量还原动画的构图,在后期的时候遵循8帧的规律,我很喜欢眼睛跟电脑打架的镜头,观众的眼睛看到真人在打斗,但是观众的大脑不断地提醒只有动画人物做出来的动作,我喜欢那样的冲突。   分享一些创作经验,祝大家都能拍出不拘一格但是深入人心的伟大作品。   ■ 刘江江(《出入平安》导演)   创新的前提是扎实的基本功 刘江江   各行各业做创新工作的都是这个行业里最顶尖的那部分人,对我们拍第一部、第二部作品的导演,我们不要妄谈创新,不要空谈创新,我们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做好基本功。我拍《人生大事》时做了非常粗糙的乱炖的结构方式,用了公路片的结构,用了我感兴趣的中国民间的影像上的植入,包括传统的文学里孙悟空和哪吒的形象,是物理反应,不是化学反应,我建议面临创新这个问题时放下职业包袱,一点点从每一步开始做。   我觉得创新和传统不是反义词。我最近做的电影《出入平安》里,在造型工作时借鉴了中国戏曲里的生旦净末丑,戏曲里每一个人物穿的衣服,甚至上面的图案都是这个人物的性格外延的一部分。我和造型老师分享我思路时,他说你这个挺新鲜,我说不新鲜,几百年前老祖宗就用了。再如评书里的开门见山等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剧本更像满分作文,都是构建情节,这些都是把观众按到座椅上的一些技巧。   ■ 王子川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导演)   希望未来我们能一直一起拍电影 王子川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听别人讲故事,长大以后我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喜欢进剧场、电影院,我喜欢听别人给我讲故事,我喜欢给别人讲故事,我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挣钱养活我自己,把生命经验分享给愿意听我讲故事的人。   2018年我决定将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从剧场转移到电影院中,所以我必须得学习如何通过电影这门新的语言来创作,我在网上购买了很多视听语言和电影制作流程的书籍,只要是市场上热销的,我当时几乎都买了。   我拍摄第一部电影项目时,找到了很多良师益友的创作伙伴,学到了很多和电影相关的知识,比如我选择了一名叫做张恒的摄影师,他之前拍过广告和电视剧,参与过电影项目,虽然履历上不是很丰富,但是接触下来他愿意教我,把一切告诉我,开机前两三个月我们两个人几乎没日没夜泡在一起,他耐心帮我“扫盲”,一个一个画面帮我分析。在创作过程中我还接触了很多声音、配色方面的老师,希望未来我和这些合作伙伴们能够一起一直拍电影,一起尝试用更多更先进、更有趣的技术创作。   ■ 龙飞(《走走停停》导演)   在创作表达和观众接受间找到平衡 龙飞   我觉得电影语言创新是所有电影创作者的⾃觉,大家总希望在作品⾥做出⼀点不⼀样的东⻄来,但实际执⾏起来却是⼀点也不容易。最开始看到《走走停停》剧本,我是被它的结构所吸引,我不敢说我们这次拍摄有多新,我只能说,它是有趣的。   影片上映后,有观众说提到吴迪最后跑去开出租了,结局有点“丧”。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吴迪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仍在努⼒且认真地活着,变得更有韧性,也没有放弃他⼼⾥最坚持的东⻄。⽣活⾥没有⼈是Loser,每⼀个努⼒活着的⼈都是成功的,我们并不仅想讲⼀个失败者的故事,⽽是想说看到⼀个⼈的成⻓,内⼼变得更强⼤以后,能够更从容地⾯对⽣活⾥的挫折。   从这次尝试中,我们获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从观众的反馈中我们看到了影⽚的很多不⾜之处,我也进行了反思,似乎和在电影⾥找共鸣⽐起来,观众更愿意在电影⾥找到现实的出⼝。今后在坚持⾃⼰表达的同时,要更加了解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节奏,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   ■ 夏鹏(《异人之下》导演)   用人工智能助力创作 夏鹏   我们这几年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是非常多的,我们在电影《异人之下》中采用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了表达对原漫画的致敬,我们将回忆段落采用传统的膜片动画来呈现,请画师绘制完成的动画形式,今年年初将整个回忆段落,结合整个人工智能技术重新制作,因为这个新技术可以完成特别独特的画风同时,也可以保留演员非常细腻和真实的表演,这个是我们之前没有见到过的。   在真正的应用当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人物的形象扭曲、画面抖动,以及控制不了场景元素等等,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先将演员扫描成3D模型,输入给AI,让它来学习,这样它就认识了这个演员,我们就可以在不同的景别、光影下保证演员的统一,这是我们自己琢磨的办法。   在演员的形象统一之后,我们要让画面更有风格,也请了很多画师来去做原创的训练。我们尊重每一位创作者,所以我们要断网完成这个工作,因为要避免抄袭,也避免被别人抄袭。整个的创作过程也是在探索如何应用这种新技术的一个过程。   我们的尝试基本上是没有先例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觉得是一个开始,这种方式可以创作出更多天马行空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是解放想象力的工具,我个人会在今后的创作中多加应用、开发,让它更加成熟。   ■ 丁燕来   (《流浪地球》《热辣滚烫》视觉动画总监)   用科技探索电影的无限可能 丁燕来   电影语言最绕不过去的是电影特效,作为视觉表现的强大工具,电影特效已经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展现了无限的可能性。在如今的电影制作中,特效不仅仅能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更以一种独特的叙事语言的形式出现。   目前电影的特效语言呈现出了一些创新方向。真实感与沉浸感的提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数据的驱动跟特效的设计,以及实时渲染和虚拟制片都在进行迭代。   比如,实时渲染和虚拟制片使电影的特效语言进入了新的阶段,通过实时渲染在拍摄现场及时预览和调整视觉效果,减少了制作流程中的不确定性,制作团队利用了虚拟布景技术,通过LED呈现出实时渲染的背景和场景,不仅缩短了时间,也开创了电影特效的新模式。随着技术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特效语言创新将带来更多令人惊叹的体验,我们相信未来的电影特效会为电影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无限的可能。   第 四 组   ■ 孙向辉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观众细分足够专业 大家就都能找到想看的影片 孙向辉   从2015-2024年,中国电影满意度调查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高原”向“高峰”稳步攀登的过程。   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调查至今,观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优质影片占比也不断增长。   在2015至2016年,年度满意度均值为81.1分;2017至2020年,均值升至83.7分;到了2021至2024年区间,均值已经攀高到85.1分。2015年,调查超过80分的影片18部,超过84分的影片两部。到了2024年8月,调查超过80分的影片已升至48部,超84分的影片也有13部。   通过多次深入调查,我们总结出了创作让观众满意电影的“诀窍”,可以总结为:温暖现实主义创作拨动观众心弦、类型化多样化赋予市场活力、优质IP品牌系列化稳固市场赢得观众、高工业科技影片强力拉升观影体验。   在温暖现实主义创作中,《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奇迹·笨小孩》得分均超过86分,也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成绩。在高工业科技影片中,《流浪地球2》《哪吒之魔童降世》评分均超过87分,也都形成了“全民观影”的热潮。而在发行环节,供给不断优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同时达成电影与观众的双向奔赴,以高满意度促发观众分享传播。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从2015年一直到2024年,除了2020年的特殊时刻,无论我们的票房高与低,观众对观影空间的选择一直是呈上升曲线的。2015年观众的观影空间选择评价趋势为66.2%,到了2024年,已经上升为85.9%,其实通过其他数据也可以体现出这一点,不仅仅是性别、年龄、地域、学历等层面,只要能根据影片具体情况有足够专心专业的观众细分,大家就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影片。   ■ 李宁   (新丽传媒高级副总裁兼新丽电影CEO)   电影要给观众最大的诚意 李宁   《热辣滚烫》在国内收获票房34.6亿元,暂居2024中国电影年度票房榜榜首。   《热辣滚烫》在广东取景拍摄,由于在筹备和拍摄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响,覆盖周期共计14个月,我们实际拍摄的时候就开始做各种物料的准备,因为贾玲导演做减肥的训练反差特别大,我们一条短视频的物料都是经过两三段拍摄的,所以宣发先行到离上市之前一年半的时间就开始做准备工作,这样在春节档才会有充足宣发物料给观众呈现。   大年初一之前,贾玲导演没有参加任何对外的露面,采访也没有。这是一个大胆的策略,我们其实是跟电影观众见面的第一天才亮相,观众对市场还会有很多的期待。大年初一的时候,将首款贾玲造型的预告片发布引起了炸裂全网的热点,这对于我们后来票房的走势起到很大的作用。   不仅国内票房高涨,这部影片还走向了海外。索尼影业接了我们这部戏的海外全球发行,这部电影也是很罕见他们没有投资过的纯中国电影发行。之前索尼影业买了《你好,李焕英》海外版美国翻拍权,他们对贾玲关注度非常高,所以第一时间我们去到了新加坡,给索尼全球发行团队看电影,看完电影所有的参与看片发行团队都表示非常感动,而且看懂了,他们最终决定接我们全球发行的工作。   我认为电影观众并不是不喜欢电影了,电影要给观众最大的诚意。贾玲导演也做到了这一点,用自己个人的努力向观众奉献出几乎完美的答卷,也得到观众的支持和认可。我们也希望未来继续推出更多优秀的中国电影,能够让更多的中国好故事走向全世界,让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 曾继媛(上海联瑞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宣发要守住观众的基本盘 曾继媛   《九龙城寨之围城》在今年5月1日上映,收获票房6.84亿元。今天面临观众的一些审美疲劳和消费疲劳,这个时间点我们怎么把观众拉回电影院是比较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的思路是做减法,动作片传统观众是男性观众,所以我们坚定地尊重第一标签和电影本体,从男性观众做起。   宣发要守住观众的基本盘,先不要上来就说我要怎么样,先做减法,要坚定守住。我们的擅长是市场洞察,所以我们的责任是要把洞察翻译给创作者听,他做他的取舍。创作者的配合对宣发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我们翻译这个洞察的时候,郑保瑞导演非常清晰地在创作过程中先做加法,我们在整个拍摄过程当中做了比正常的最终成片多三分之一的拍摄余量,用来在剪辑台上三度创作时做减法。   市场在变化,观众在迭代,审美在变化,所以我们的手段一直是在观察中学习、一直是在创新的路上,目标就是找到最合适的观众。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电影行业内的彼此,大量的长视频、短视频,甚至旅游、手游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提高满意度、提高我们合适人群的满意度是单部电影顺循环的基础,也是未来电影行业健康发展的思维逻辑,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 聂博睿(Heylight海外发行合伙人)   向世界介绍中国大片更有意义 聂博睿   《封神第一部》于今年2月10日在法国上映。目前西方观众还不习惯中国大片,他们甚至不知道中国电影公司所能达到的制作质量,但《封神第一部》可以帮助西方建立这个观念,为记者和评价者建立认知。这部电影有壮观的风景特效和非常好的演员,非常有张力的情节,以及高水准的制作。可以说它中国最大的传说,可以引起世界的反响,尤其是在观众对美国好莱坞大片有点厌烦的当下,向世界介绍中国大片更有意义。   我们选择在中国新年进行为期两天的发行,这部电影被定义为中国商业大片,我们将其与《指环王》《权力的游戏》放在一起,给观众很好的感官刺激,并且制作了预告片和视频广告。在法国上映取得了不错反响,我们决定在夏季进行更广泛的发行,比如说比利时、非洲等17个国家和地区,很快也会到拉丁美洲。   在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中,我们希望中国能够提供更多的商业大片,帮助合作伙伴把中国制作的电影提供给全球观众。也希望中国的电影公司提供机会,让西方记者采访剧组,或创造接触更多明星和导演的机会,媒体可以为中国影片提供免费的大规模广告,这是我们这次发行得出来的结论。   第 五 组   ■ 傅若清   (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影股份董事长、总经理)   用真诚换取真诚,用尊重赢得尊重 傅若清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为新力量建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青年人想听到的,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谈,是通往成功的正确路径,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所有技巧和套路都是不堪一击的。对观众、对创作的真诚,对电影事业的热爱,才是最本质、最持久的力量。   坚持艺术理想,并不是将个人意志、自我表达凌驾于观众之上。只有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把观众的期待与感受摆在个人艺术追求与商业回报的前面,才能用真诚换取真诚,用尊重赢得尊重。   青年电影人要学会把自己摆到观众的位置,以观众来校准自己的认识和表达,训练自己的感知力、共情力、创造力,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把对世界的深切感悟、对人性的入微勘察、对艺术的不倦探求转化为让观众可知可感的电影语言,才能真正打开通往好作品的那扇门,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去年,中影启动了“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截至目前,已从近千部剧本中筛选出十余部项目进入创作,并签约十余位青年电影人。我们满怀期待,希望以中影的一份力量,给新力量提供更好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帮助青年电影人更好找到方向、实现理想。我们期望的“新力量”,应该是不拘一格的,不被旧话语、老观念所框定,不迷失在“复制爆款”的逻辑里。应该有独属于青年人的风貌与品格,不唯名利、不存偏见。应该尊重观众、尊重市场,守护好观众对电影的信任,市场对电影的信任,让电影与观众的联结越来越紧密。   ■ 冉平(《封神第一部》编剧)   关注日常 深入观众 冉平   多年的从业经验告诉我,现在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讲好一个故事,还有创作者对于一个故事的思考,对于一个故事的思考是作者创作这个故事所要投入的情感和创新的切入点。在创作中,技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多是对当下现实的思考。从我个人来讲,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比如说传统文化当中很多的东西,经过很长的时间,中国人的情感方式,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理解,是恒久不变的。   我个人创作过程当中,想的也是这一点。从最早好多年前写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部片子,国外评论说这部电影写的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它说的就是关于我们中国人或者是东方民族关于母子情、夫妻情、兄弟情独特的理解。   建议青年创作者深入观察观众,注重市场的要求,要扩大观众面,必须要深入观察思考。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电影创作当中来,在创作上大胆创新,对现实有独特的理解和思考,使我们的创作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有更多的新意,更独特的风格,跟当下的青年观众产生更多的共鸣。   ■ 陈祉希   (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时光青春跃幕计划”为青年影人保驾护航 陈祉希   企业要生存、产业要发展,必须是良性的循环和发展,创作力断层、商业成功的年轻导演减少,我觉得它和大环境有关,这两年观众在流失,电影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变弱,一系列行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正在推出 “时光青春跃幕计划”,希望能够打造一些新的模式,更好地服务和陪伴青年导演、青年创作者,让他们的作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大银幕上,也能够让投资方用最少的试错成本拿出更多的作品。“跃幕计划”提供了“1+1”的模式,幕后会邀请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给新导演进行把关和指导,也会邀请一位实力演员,一位新鲜面孔同台演绎,为那些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们保驾护航。   这个计划是一个从互联网到影视产业放映端结合的新模式,它还是短片连接长片的新计划。一个几千万的长片投资风险非常大,我觉得应该从短片开始,根据短片上映后观众的反馈,来启动未来的长片孵化,以此为新人们提供短片先导的实验机会,为新力量增添更多的可能性和保障。   ■ 郑志昊(猫眼娱乐CEO)   给观众最直接的观影理由 郑志昊   经历过今年暑期档,我们感受到内容宣发“出圈”难、观众注意力更多元。我们还发现,如今观众对电影的话题讨论更热烈,自主表达的意愿更强烈,观众的观影喜好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声音作用到电影上会产生非常快速且重要的影响,很多电影还没上映甚至刚起宣,就已经面临了很多围绕电影内外的讨论,这也让后续的营销压力倍增。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有一些思考。在创作环节,我们要创作和观众更贴近的作品,共同挖掘贴近观众真实生活、让观众共情、给观众极致观影体验的好片子。这里的“极致”,不仅指创作上的极致,也是极致的共鸣和情绪价值,归根结底,就是要给观众最直接的观影理由。   在宣发环节,我们不仅要做更贴合影片本体的宣发,更要做让观众共情的宣发,要从影片本体撬动社会向“破圈”,吸引不同地域的观众陆续进场,并针对影片的即时反馈做动态调整。   在观众表达和舆情方面,我认为首先要正视观众的多元表达,同时也需要重视舆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片方创作者和宣发方应该从观众的视角出发,在与观众沟通时注意尺度,理解不同的声音,也要及时建立与kol、观众之间平等、真诚、有效的沟通,用心聆听意见,做好合理的引导和及时的调整。   ■ 李捷(阿里影业总裁)   以“头部巨制”赢得观众 李捷   观众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要素。数据显示,2024年暑期档,年轻观众占比自2020年以来首次回升,但人均观影频次从去年同期的1.85次下降至1.6次。   同时,我们发现观众对影片的评价行为在悄然发生改变。购票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 “未购票评论”数量有所提升,有更多网友将评论行为前置,在看电影之前就对影片进行了点评。同时微博、抖音电影热度均有所下降,并且部分电影热搜与内容本体相关性不高,很多网友已经在讨论更多电影本体之外的信息,在娱乐渠道、娱乐方式多元的当下,电影的部分宣传动作并没有激发网友对电影本身的兴趣。   我们认为,当形式多样的内容消费都在争夺用户有效注意力时长,电影人更需要极致放大电影艺术的独有价值,以真正具有“电影感”的“头部巨制”赢得观众。今年,阿里影业有《东极岛》《镖人》《群星闪耀时》《抓特务》四部“头部巨制”先后开机,这体现着我们与众多合作伙伴对中国电影创作者的信心、对坚守中国故事的决心。   未来,我们会继续坚定投入头部巨制,坚定支持年轻导演的成长,加强与全球优质电影的紧密交流、引进合作,坚定维护产业良性发展秩序。   ■ 于超(首都电影院常务副总经理)   档期合理协调非常重要 于超   今年碰到很多的影片临时调档和撤档,这非常不可取。要给影院和观众稳定的上映信息,才能够让放映场所和观众的观影有计划地提前安排。档期的确定以及档期合理协调非常重要,现在的影片内容放到全年的层面上,绝不能说是充足,如果主要的影片都集中在重点档期,必然会造成平时的档期“吃不饱”,重点的档期“吃不下”的情况,重点合理分配内容资源,精细化引导市场也非常重要。   建议片方加强影片的营销、宣传、推广,如果想让观众来影院看电影,从业者应该“主动出击”。当下信息爆炸时代,精准有效的触达以及分阶段有侧重的投放,其实对于我们的发行和放映工作来说非常关键。出场就是“王炸”,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博取观众的眼球,因为现在的影片非常多,平均每家影院也就是六七块银幕,一天排多少场电影都能算得出来,所以出场“王炸”对于抓住影院的排片空间来说非常关键。   中国电影市场一直处在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上升发展是不变的方向,我们现在可能遇到一些停滞和发展缓慢的现象,但是我觉得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中国电影依旧能够大步向前。   第 六 组   ■ 何念(《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导演)   通过话剧舞台“实验”成就电影梦想 何念   我是从话剧的舞台上走到电影行业的,从我有想拍电影的想法到今年夏天,我的第二部电影《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刚刚上映,探索的十年间,凭借的只有不懈的努力和一直没放弃的坚持。   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让更多的电影公司的投资人、监制、制片人,有更多的途径去熟悉一个青年导演,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渠道让一些青年导演被看到。如果市场能给更多导演第一部作品的机会,也许这个“十年”就可以更短一点。   作为电影的新生力量,其实我自己更愿意去来做一些实践上的表达。《21克拉》《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这两部作品也是通过我自己的话剧舞台先做“实验”,然后转化到银幕上,我日后也会继续用这样的方式,通过话剧舞台来实现故事,然后在得到一些基础观众的认可之后,将它变成大银幕的作品。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能加速电影故事的优化程度,同时发挥了我自己将两门艺术融合的特长,对我来说是在最快的时间当中能生长、完成出一部电影的方法。   ■ 钟鼎(《落凡尘》导演)   从学生毕设到动画电影 钟鼎   电影导演对于我来说是新的身份,我本是一个高校的老师。从学校走入电影工业,老师变成导演,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看电影是怎么样的故事?是大学老师又读了一遍大学,电影创作时间正好是四年,我非常有收获。   《落凡尘》是从学生毕业设计孵化动画电影的,其间,我们也和咏声动漫进行了一次校企合作,我初始的想法是希望学院中的创意被更多人的看到,暑期我也“圆梦”了,电影能够上映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也是国内首次从学生的毕业作品孵化成电影项目的案例。   在创作中,我们努力做了很多的创新,在选材上我们并没有选“封神”“西游”这样的大IP,我们发掘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当于填补了创作的空白。我们也创造了线和织布为主体的新神话世界和二十八星宿,这些对于观众来说也是很新鲜的。   《落凡尘》项目经过2000多位艺术家参与,50多家外包公司一起努力,最终得以上映。电影上映后我能感受到观众对我们的认可和喜爱,我们的口碑也确实还可以。也能感受到观众对我们影片的文化认同,同时更新对自己的认知,不仅仅能做好一个老师,也能做好导演的工作。   虽然影片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市场“上的一课”,我对市场特别陌生,确实也有一些疑虑、一些疑惑,未来会好好进行复盘和反思,做一些总结,希望能为未来的创作提供很多的支持。   电影的完成已经是圆梦了,上映让更多的人看到是我实现了之前的理想,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更好的结果回馈给资方和帮助过我的人。对于我来说,唯有坚持创作创新,用更好的成绩回馈大家。   ■ 徐伟(《灿烂的她》《黄雀在后》导演)   “修改时不要丢掉你的核心” 徐伟   拍一部电影、写一个剧本,其素材可以来自生活、来自新闻和周围的朋友,来自听说的故事,林林总总各样的来源都可以产生拍一个电影的欲望和想法。我们在写剧本的过程当中要和资方、制片人沟通我们的想法,他们往往会问谁要去电影院看这个电影?或者说你吸引什么样的观众看这个电影?用数据反推对你想法的验证。对于我而言,我们想拍商业电影,就需要思考如何在不改变更多素材的情况下,让剧本创作与市场更加贴合,能够让观众看完电影之后被感动。   张艺谋回答了他的疑惑:“这就是一个修改的过程,任何想法,当你跟数据不符,你预测市场可能不行,或遇到各种各样的原因,你就得改,没办法。但在修改时,你要注意不要丢掉你的核心东西。导演要有随机应变的潜力,在多次修改、多次妥协后依然不忘初心的定力,以及能抓住核心东西还能表达创作初衷的能力,我觉得都是现在特别需要的。”   ■ 李季(《大场面》导演)   让银幕更有生机 李季   我应该是新力量中最新的一位,我的首部喜剧刚刚制作完成——中秋档上映的《大场面》。作为年轻的创作者,我希望能吸引更年轻的观众进入电影院。   这部影片我选择了10位《一年一度的喜剧大赛》中的“喜人”加入团队,新导演和新的演员合作,让银幕更有生机。《大场面》里聚焦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为新人,我还需要跟在座的前辈们学习。我非常喜爱的闫非导演上午说过,观众们需要笑声,我会努力跟随前辈们给大家提供笑声,相信在未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影天天都是“大场面“!   ■ 殷若昕(《野孩子》导演)   珍视每一次与观众对话的机会 殷若昕   我认为创作者一定要看得见自己、看得见他人,只有这样,才能看得到更广大的世界。我一直不断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在每一次表达中,既能去描摹生活的样子,也能去呈现生活的影子。   在《我的姐姐》路演的时候,很多观众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我们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当我与他们的眼睛相遇时,我真正感觉到,我完成了这个作品。当我的表达与观众的心声碰撞在一起的时刻,作品才被点燃了,有了真正的生命力。   去年,我完成了我第三部长片《野孩子》,在等待它与观众交流、见面的这段时间里,我也开始思索、创作新的项目,我非常感激一路上能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步调一致地向上攀登着,努力为我们心中的电影尽一份力。   电影是我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小部分,我们和其他艺术门类一起,是并行的溪流,最终会汇入文化、生活、人类生命的大江大河中。我想,无论是电影里的事,还是电影以外的事,人类的情感是永恒的,我会一直表达下去,好好拍人物,好好讲故事,珍视每一次与万千观众对话的机会。   ■ 张艺谋(《第二十条》导演)   适应时代需求 讲出新的好故事 张艺谋   我们常说,电影是年轻的艺术。这个年轻,不是说的生理年龄,而是说的心理年龄。说的是艺术生命,更说的是时代和创新。   拿我自己举例,几十年前,我当时也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新力量,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给了我们那样的机会。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电影创新,其实是呼应了时代的精神。当时的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是与时代的主题、精神、力量相契合的结果。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在电影语言上的一些新的探索,也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热情肯定。你的创新和挑战,是时代给你的一次机遇。当机遇来临时,电影人要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和磨炼,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讲出新的好故事。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就有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也有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在座的各位电影同仁,都知道拍一部好电影不容易,好电影的“好”,不仅体现在艺术性上,不仅体现在社会性上,也要体现在市场上。一部电影要收回成本,要能盈利,才会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过程。   电影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个产业。我们要适应新的时代变化,讲好中国故事,这个中国故事不仅你自己喜欢,更要人民群众喜欢,还得要大家自愿买票进电影院!这样,才会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导演也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创作,也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涌现出来,长江后浪推前浪。   电影既然是年轻的艺术,就需要你们这些年轻的新力量,适应时代,把握机遇,从生活中汲取,从社会中学习,磨砺自己,去拍出好电影。尽管不容易,但你努力就会做到。   用我们年轻的那个年代常讲的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国电影的新力量,都有使命和责任,让中国电影越来越好,让中国电影产业越来越好。所以让我们共同刻苦努力,认真学习,学习拍电影,学习讲好中国故事。   ■ 陆亮(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   开辟新道路 创造新希望 陆亮   经过一天的深入探讨和真诚交流,我们的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将要结束了,此刻有些不舍,如同一场精彩的电影即将散场,而心还留在情节和思绪中。此刻有些感动,因为我看见这个论坛10年以来的新力量的老朋友们,有的脸上也有些沧桑,大家的心血和青春已化为了一部部好看的电影。此刻更有些兴奋,因为又看到了这么多年轻人,听到他们的心声,我满怀好奇地期待在座的生动活泼、才华横溢的青年人才拍出生龙活虎、美丽浪漫的电影。   只有我们大家团结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我们热爱的电影才能和我们亲爱的观众双向奔赴,永远在一起。   通过本届新力量论坛,我们深切感觉到了电影面临的变局和新局,感受到了挑战和机遇,我们相信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有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方略的引领,中国电影新力量一定能开辟新道路,创造新希望。因为最深刻最有力的改变就发生在每一位创作者的身上,这种改变必将显现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结出奉献给观众的累累硕果。   通过本届新力量论坛,我们还相信电影依然有着无法替代的魅力,因为我们的新力量传承了电影创新与创造的血脉,与观众一道开创出新的电影故事、新的电影类型、新的电影人物、新的电影技术和观影形式,将经历了近120年风雨历程的中国电影,推向更迷人、更动人、更启迪人的境界。我们的真诚热情和努力一定能够打动观众。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重逢!

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吉林长春举办(含全部嘉宾发言)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