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岁月如歌

  • 生活
  • 2024-12-21 01:50:13
  • 5
由道南到道北,由道北到道南,主要有三个道口:文化路立交桥、友谊路立交桥、老天桥路口。 1970年代的文化路 文化路立交桥1973年8月1日建成通车,现仍是港城南北的“动脉”。 1970年铁路公路立交桥 1959年秦皇岛港“一条龙”运输大协作现场 “高道”其实就是铁路两边的路基形成的那么一个大道口。那时道南的地势要比道北高出三、四米,从道北向道南望去,一个数条铁路横亘其上的道口悬于眼前,想来这就是“高道”名字的由来。后来也有人管那地界儿叫“高道口”。 “高道”曾是勾连我们这座城市南北城区的交通要冲。由道南到道北,下了“高道”就是朝阳街,往东长城马路,往西海阳路;由道北到道南,过了“高道”就是开滦路、缸砖路等道南主要街道。 1976年文化路南端浴场 道南篇 道南旧貌 由文化路立交桥“上”到道南,往左一拐,就到了秦皇岛现在恐怕也是仅存的一条原貌存留较完好、能看一看老秦皇岛啥模样的老街巷——开滦路。 老开滦路 1905年,秦皇岛最早的一条水泥马路——开平昌道建成。这就是后来的开滦路。1912年,开平煤矿与滦州煤矿联合成立开滦矿务总局后,开平昌道改称开滦路。 老港 1912年的开滦路 开滦路全长约2.5公里,曾被人为地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自劳工里北边“高道口”至开滦广场南侧;中段自开滦广场南侧至原海员俱乐部路口;南段自原海员俱乐部路口至南山俱乐部。 过去的开滦路,中段最为繁华,两侧欧式建筑十分抢眼,外国人在这里设立了英美烟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栈房、怡和洋行及外栈、招商局、电报局、银行等。 开滦路旧景 开滦路北段主要包括英寿里、延寿里、福寿里、劳工里及仁和里等“五大里”职工住宅区,以及开滦广场、教堂、商店、理发店等生活设施。 开滦路南段的山上路段称“南山街”,相继建有秦皇岛海关、中国邮局、中国警察所和南山饭店、高级员司俱乐部、开平秦皇岛经理处营业部及特等住宅。 当年欧式建筑很多 1971年海港区新建的文化南路立交桥 1968年5月23日政府门前 老青云里小学 缸砖路因为路上铺设有缸砖而得名。这种缸砖是什么样的缸砖?缸砖路还是与开滦路交行的一条人行道,据说是专门给下船的外国海员修的,是当时秦皇岛最好的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滦路拓宽,将缸砖路铺上水泥,成为一个路面。但在现光明路市场到高道一段还保留着。 开滦路粮站房子低矮、破旧;院墙动不动就塌了半边;门窗七扭八歪;这里的电线杆子与烟囱个头儿差不多,密密麻麻的,好像都从屋顶穿出。走进这里,满眼都是灰色的旧物与陈年的破烂儿。这里是解放里。 1950年,开滦矿务局秦皇岛港为解决工人们的住房问题,拨给了工人们一块地皮,让他们自己建房。于是,在老天桥以南到煤厂之间的狭窄地区,一大片新房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盖起来了,是为解放里。现在已经拆掉建起高层。 老秦皇岛体育场 老海浪花市场 老海浪花市场 太阳城的前身雨来散 由解放里向北,过老天桥路口,就到了道北。在解放里所看到的一切,仿佛是一个“预演”,道北纵横交错、市井气息更加浓厚的街巷即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秦皇岛市区旧貌 道北篇今天占据了秦皇岛(本文内主要指海港区)大半壁江山的道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过是“挎兜儿”里的那一小块儿地界儿(大致为今河北大街中段以北,今海阳路以东,原潮河以西),这从秦皇岛早期的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 老人民影院 燕滨商场 老火车站老长途汽车站 老秦皇岛二中 当年最高级浴池,澡票2毛 新闻影院 北大布店 朝阳街五交化大楼 老新华书店 老康乐里 老新闻影院 据老人们回忆,直到解放前,秦皇岛的范围仍是差不多大小,西到“五道桥”(今“五道桥市场”以西),北到“北大关”(今中国网通秦皇岛公司大楼附近),东边最远到原小东庄(今秦皇小区最东端、欧雅花园一带),以外就是郊野和乡村了。 可就是这么一小块儿地界儿,一旦由地图上“立”起来,装载起活生生的市井喧嚣,历经岁月的变迁,就立刻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以致于老人们在帮助我们辨认某一处地界儿的时候,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才几年呀,就乱乎了……”我们如今只能从这“乱乎”中起步,为那些盘根错节、在城市角落里默默生长着的街巷,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初生的街巷、繁华的街市、城市边缘地带的挣扎以及不断扩展中的车马大道…… 老人民医院 老人民公园 老街巷 一口井、一座庙、回民的聚集,在道北衍生了最早的街巷。 遇井街 顾名思义,就是遇到井的地方。古人云:“处商必就市井。”甜水井出现以后,这里的商业也发展起来。在遇井街西南,有人曾建了一个浴池,生意不错,浴池所在的街道后来就得名“澡堂胡同”。据康群老先生讲,那时这一带还由此得了个诨名——“澡堂子”。 遇井街以后逐渐向南发展,有了遇井胡同、遇井一条(一直到四条)等。遇井街以西,1903年有了一条正南、正北的街道,叫做遇井正街(后来被省略称呼为正街)。 1911年,正街西南有了朝阳街,正街以西有了与之平行的道德街。1914年,道德街南、北又各衍生出一条街道——西前街、西后街。孕育了这一众街巷的遇井街今日何在?恐怕我们只能在地图上,根据上世纪90年代尚存的太平街、东长街(原东大街)等往回推测它的大致位置了(应当是在今秦皇小区内)。 遇井街小学 从前的新华书店 东大庙 会友书局1932年出版的“秦皇岛全图”上,在遇井头条以东、东兴街以西,标注有一“大庙”,其下注有“育材小学”。但老人们的记忆仿佛都指向了东大庙。想来应该先有“大庙”,后有东大庙。 老人们连哪年有东大庙、里面供奉着什么都已记不清了。《海港区志》上倒有一段关于它的记载:位于城区东大街东头,建成年代不详。分三大殿,前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像,后殿供奉关帝君像,东西配殿分别供奉海神娘娘像和西天如来像(二佛像系1916年由东山迁来)。 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十八为庙会。会期,乞神拜佛者接踵而来,香火甚盛;四方小商小贩云集,买卖兴旺。朱长生老人至今仍能回忆起东大庙“洗(换)娃娃大哥”(求子)的风俗。在旧社会,庙宇亦是老百姓聚居的一个因素。上世纪30年代左右,在东大庙的西、南分别衍生出了大庙西街与大庙南街。据老人们回忆,东大庙在今市第六中学附近,后曾一度改为有名的“达人小学”。 清真街 1978年 秦皇岛市海港区清真街路口 建于1883年的清真街应该可以说是秦皇岛元老级的街道了。而今这个名字业已成为历史,留下的只是已经成为今日秦皇岛一个标志性建筑的清真寺和旁边的清真食品巷。今天,许多人都误把清真食品巷当成往日的清真街。 据居住这条街道上几十年的老人回忆,原来的清真街北起现河北大街中段与民族路交叉口,南到柴禾市街(今天洋东厅肯德基附近),街道的宽窄大约有两块水泥板儿(四、五米)那么宽,两边儿净是些伸手就能够着房檐的平房……这恐怕也是后来清真街的模样了。 最初的清真街啥模样,现在已经没人说得清。不过,说到它的初建,不能不提到秦皇岛的早期“移民”——“走关东”半路在此住下的几户山东人和沧州人(其中有回民)。这几户人家中的山东人以今市第三中学对面的山东里附近为基础,逐渐发展为山东庄(老人们回忆,今市第三中学、新建村一带过去是就曾是“山东义地”——公共墓地)。而其中的回民,则逐渐聚集到原来的清真街一带。 1905年,昌黎县靖安堡洪姓、迁安县建昌营马姓等回族人先后迁入此,这里逐渐成为比较大的回民聚居区。1922年,在清真街16号始建清真寺。清真街后经拓宽取直,作为民族南路与长城大街相通。 1978年康乐里——秦皇岛最早的楼房 今天清真食品巷所在的地方——洪义里,也是秦皇岛最早的街巷之一。 据《海港区地名志》载,洪义里东西走向,长约220米,宽约3米,始建于1883年,其得名源于此处曾有的一个洪家大院,在这里无路的情况下,洪家大院的主人洪冠亭将自己的院墙拆除一部分,让出了一条路,故此处取名洪义里。 1990年,因旧城改造,洪义里拆除并入幸福里。不过,现在这里还能找到自己手写的洪义里门牌。这里仍旧保留的一条短短的小巷成了清真食品巷。巷内有几家卖清真糕点、清真牛羊肉、清真早点小吃的,东西虽然绝对正宗,却因种种原因,识者寥寥。 1983年秦皇岛第一家酒吧 繁华街市 老秦皇岛人都知道,朝阳街一带曾经是秦皇岛最繁华的地界儿。繁华由何而来?店铺! 关于秦皇岛的店铺,老人们都有自己的回忆,但因年代久远,相互之间总会有些出入。让我们惊奇的是,16岁就开始送信、今年73岁、外号“活地图”的老邮递员杨国瑞,为我们历数的半个多世纪以前主要繁华街道上的各个店铺名称,我们回来后与《海港区志》所载各种“1954年私营较大××店统计表”一一详细对照,竟发现几乎没有差错。“活地图”不愧是“活地图”,我们就主要跟随他的记忆,重回一趟我们曾有的繁华吧。 百花戏装店 “朝阳街上,东边起第一家瑞祥茶庄,接下来是个诊所,然后是老段家镶牙馆、同大书局、会友书局、公茂商行,到头是福发祥;西边有正大表店、成衣铺、永利堂(药铺)、义记茶庄……。”杨国瑞老人从东到西,把朝阳街上主要的店铺为我们数了一遍。 如果要补充一下的话,当时的朝阳街上应该还有德庆顺(烟酒商店)、百行商店、美丰(鞋帽商店)、华盛布庄、远东百货店、泰兴鞋庄等。 1965年朝阳街百货大楼 朝阳街上的店铺最有名的恐怕就是福发祥了,那里的糕点吃过的人都说好吃。不少人还说歌唱家刘秉义是福发祥的“少东家”,可一些老人回忆福发祥的老板不姓刘。据《海港区志》记载,福发祥的老板的确姓刘,叫刘润生。2002年采访刘秉义时,我们也确曾听他提起过,他的父亲在福发祥由伙计、先生一直做到经理,历经日本鬼子、国民党、共产党三个时期,刘秉义曾戏称他为“三朝元老”…… 这些都是朝阳街上的一些旧事了。1956年,公私合营,福发祥、东长祥、德增祥、大福祥、合发祥等7个糕点店组成海港区糕点厂,厂址在朝阳街,后来迁至民族路。公私合营以后,朝阳街上逐渐有了朝阳街食品商场、东方红百货商店等。 80年代的秦皇岛海港区尚义胡同 另外,提到朝阳街,不能不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尚存的朝阳街百货大楼。1964年,拆除旧建筑、翻盖二层的朝阳街百货大楼时,当时的市商业局还因为大楼“内外结构、装饰上有追求形式、讲究美观的问题”而作过检查报告。1976年,朝阳街百货大楼铺设水磨石地面,1978年,增添玻璃柜台及货架。后来,它成为秦皇岛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店。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曾经是秦皇岛百货行业“老大”的朝阳街百货大楼逐渐走向“没落”,常光顾它的只有一些比较“守旧”的中老年人了。 1922年建的耀华玻璃厂 西前街上还曾经有个较大的理发店叫富海轩,有个旅店叫森源栈。1956年,公私合营后,西前街上设立了百货门市部,经营针织、百货、五金、电料等。西前街与朝阳街相接处的转角楼,原为解放前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后来拆除了二层,保留了底层,里边有乐器门市部、新华书店等。 长城路 供销社 蓓蕾商场 1976 秦皇岛市海港区中学街 关于西后街上的店铺,除去几个药房、一个糕点加工厂,杨国瑞老人就没有多少记忆了。我们从各种资料上也未能找寻到什么有名的店铺。不过,根据数位老人的回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与朝阳街、西前街,包括海阳路东边的一小段儿,解放前后确是秦皇岛最为繁华的街市所在。 今天,西后街的门牌还能在太阳城的南边找到,朝阳街、西前街则只能从记忆中找寻了(大致位置在今海港医院南边的一大块空地上,空地如今用做了停车场)。今日的太阳城一带,似乎已取代曾经的老街巷,成为新的商业繁华地带。 “杂八地儿” “杂八地儿”,老秦皇岛人都用这个词儿来指代老城区的边缘地带——说书、唱戏、变戏法、打把式卖艺、妓女卖身、烟赌横行的地界儿。这个“杂八地儿”从前在北地正街。说北地正街,就不能不说新华大街。 1977 秦皇岛市朝阳街百货大楼 新华大街 建于1920年,解放前西段叫北地正街,东段叫新兴街。1948年,两街合并,称新华大街。今天,曾经是老城区主要街道之一的新华大街早已湮没进太阳城的喧嚣。我们只能从老版地图上看到曾经的它:东起原清真街,西至原西后街,为一外弧形街道。 1996年海港区海浪花一带 车马大道 过去没有汽车,能走得马车的街道就称得上是“大道”了。道北的老街巷中,比较大的街道有长城马路、海阳路、河北大街等为数不多的几条。 长城马路 得名于长城火车站。解放前,秦皇岛有两条地方窄轨铁路——柳江铁路(建于1916年)与长城铁路(建于1924年),分别由柳江火车站、长城火车站通往柳江煤矿与长城煤矿。 长城火车站在原小东庄东南。由长城火车站以西到原鱼市街,有一条东西向的土路,后来就得名长城马路。长城马路是老城区的主要道路。最初的土路,到今天60多岁的老人记事儿的时候,已经可以并排过得四、五辆大马车了。解放前,长城马路附近住的大多是最一般的城市平民。人民医院老主任医师刘志纯小时候就住在长城马路上一个警察所北边的胡同里。回忆起那时的辛酸往事,他禁不住掉下了眼泪。 海港区原长城马路一角道北的胡同赛牛毛,在这里可能体现得最为贴切。老邮递员杨国瑞为便于记忆,曾将东大街(后改名东长街)与长城马路间的里巷编成顺口溜:“福(庆里)禄(庆里)寿(庆里)三星(里),永(兴里)利(兴里)元(兴里)亨(兴里)真(兴里)……”也许是因为这里居住的多为平民的缘故,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长城马路上有名字的店铺很少,大多是些无名小店铺和一些小买小卖的摊贩。倒是长城马路以西的鱼市街上,有荣记肉铺、春发盛(副食店)、周花铺(百货店)等店铺还留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朱长生老人还记得,那时买鱼、买对虾都是用马莲和铁条串起来的。 海港区原长城马路一角 1948年,长城马路上有了个德发号,解放后改称合作社。1956年,它成为国长一门,跟着它的还有长二门、长三门(长城路综合商店第几门市的简称)。1962年,包括长城马路和“北市场”(今金原广场附近)的城市贸易市场开放。 说到长城马路,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五交化”(五金交电公司),建于1976年的它位于长城马路与朝阳街相交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民族路东侧旧城改造,兴建秦皇小区,长城马路南移,改名长城大街。 原“京东第一楼”,商业服务楼 海阳路 据考据,海阳路是在1899年修筑的“码头至汤河站铁路专用线”的废弃路基上逐渐形成的。会友书局1932年出版的“秦皇岛全图”,称海阳路双兴街以北为“开滦旧路”,双兴街以南为海阳路。因为方向直通海阳镇,海阳路因而得名。 解放前,海阳路是农民进城的大车道,土路上面常走着的是拉着柴禾、推着粮食、担着瓜果蔬菜到城里换钱的农村老百姓。 据解放前曾在福兴成酱园做送货伙计的李佩珊老人回忆:平常一刮风,路上到处是土,下雨以后,拉重货的车陷在泥坑里边,半天拉不出来…… 冬天,每天来往的送水车洒下的水让海阳路形成了两条路——一侧是马路,一侧则因房子挡住阳光照射形成了“冰路”。 解放后,海阳路修成公路,它的路面逐渐变为沥青或水泥的,并且它一直向西延伸到海阳镇,变得真正名副其实起来。老人们回忆,有那么一两年,海阳路上像今天的太阳城里边一样,支起棚子卖东西,白天也不撤。目前,海阳路东段仍是繁华的商业区。 汤河大桥旧貌 河北大街 今天的河北大街(分东、西、中三段)比从前的“河北大街”要长出许多。 据康群老先生考证,从前的“河北大街”是由于在其南侧有一条泄水的河沟而得名的。河沟西起今市第二中学西,向东流经今中国网通秦皇岛公司大楼,注入新开河。 1920年起,河沟的两侧逐渐有了住家,形成街巷。据老人们回忆,日伪时期,这附近曾有一个“扎剌门子”(两边是木头桩子,中间拉着铁丝网),城里一有事情发生,“扎剌门子”就关上了,因为当时由这往北是往山海关去的唯一出口。河沟还曾经作为“护城河”被国民党用来抵御解放军。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填平河沟,在其北侧修了公路,这就是后来的河北大街。 今天的河北大街不断向东、西延伸,已经成为横贯我市海港区的主要街道。 逐渐走出狭窄、灰旧的老街巷,再度回到现实中那一条条笔直、宽敞的街道上,真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走过道南、道北,老街巷留给我们的不只有记忆、凝望,它还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执著的、印刻于大地上的生长。 来源丨《秦皇岛之窗》《秦皇岛记忆》及网络

岁月如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