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沂水昆仑拳宗师米成岐祖籍: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街道米家老寨

  • 资讯
  • 2024-12-21 04:32:32
  • 30
据《沂水县志》《沂水体育志》《山东武术史志》记载昆仑拳自1850年传入沂水,人才辈出。1925年成立了“沂水国术社”,多次参加比赛。 前排右二为米成岐,前排左二为沙文祥,前排左一为赵德业,后排左一为沙贵贤,后排左二为刘长庆 1931年我县国术社刘长庆等参加山东省擂台赛获得银盾一枚,青钢剑一口,三等奖多次。 抗日战争时期,沂水县以沙贵贤为代表的昆仑拳派弟子,踊跃参军报国,成立了山东纵队沂蒙回民支队,英勇杀敌立功,血染疆场,为中华民族独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3年,济南,沂水昆仑拳运动员参加山东省体育分会成立大会合影,前排左一为沙贵贤,前排左四为赵德业 沙洪江自8岁师从祖父沙贵贤习武强身,历经四十余載精心钴研参悟拳理熟练掌握了昆仑拳核心要诀,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拳传人,山东昆仑拳掌门人,沂水县传统武术龙健搏击俱乐部创建人,曾获2013第十三届全国武术争霸赛上获得第一名,2015年临沂市运动会武术一等奖,2015年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传统武术第一名,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武术比赛第一名。 沙洪江 2013第十三届全国武术争霸赛第一名奖牌 相关奖牌 证书 二、理论 昆仑拳法理论为四相(水、火、气、尘)六势理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效法宇宙,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盛极必衰物极必反。静如处子,动如雷霆的法则。 三、特点 昆仑拳其特点为瞬间加速,发力独特,通经活络,理筋整骨,心肾相交,内外一体,传承上秘而不宣,保守性强,养生五套功法,讲究,活血,理气,润内,排外,久练气血通畅,延年益寿,打法上讲心到眼到拳脚齐到,成哉心中无拳的境界。门训则要求,以忠侍国、以孝侍亲、以学立身、以信立友,文成武备,藏武显文,是东方内在美,古典美的哲学。 水火查拳器械 水火查拳展示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的技法体系进行挖掘整理。该拳种主要包括基本功、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功法和实战技法等内容,为推动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服务。 关键词: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技术体系挖掘整理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把回族昆仑派与少林、武当、峨眉并称为中华武术的四大流派,在《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版)和《山东省志:体育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均有回族昆仑派武术拳种名称的记载。据张洪涛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体育史》252页记述清末山东省“枣庄市武术有少林派、六合八极、昆仑派、武当派四个拳种,尤以少林派较为盛行;1851年拳师金武(外号“金丝猴”)在台儿庄设场授徒,传授昆仑派、回民拳法和杜女棍”。但回族昆仑派武术只闻其名,未见其运动形式及具体内容,近百年来在山东省及全国武术比赛中均未见其踪迹。 2013年7月28日临沂市沂水县派出了一支武术代表队参加了在山东省梁山县举办的“全国少林民间武术争霸赛”,他们表演的拳术和器械套路不同寻常,这引起了总裁判长李成银教授的高度关注。 2013年10月5日在山东省安丘县举办的第五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上,沂水县又派出该武术代表队参加,总裁判长李成银教授再一次观看了他们的表演,并再次追问“你们演练的拳术和器械,到底叫什么名称?”,并对他们做了较深入的研讨。 2014年1月5日他又邀请了该代表队的拳师们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和武术硕士研究生、武术教师专家进行了技术交流和理论研讨,经过深入研究,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确实不属于回族查拳系列,依据运动风格和特点,依据口述身传的拳谱拳理的蛛丝马迹,以及山东传统武术发展历史遗迹,初步认为,有可能是近代和民国时期流传在山东地域的、与回族查拳门、潭腿门并列的回族昆仑派拳术。 2014年2月25日李成银教授带领我们一行五人,又前往沂水进行实地考察,当地体育局和文化局高度重视,在工作上予以全力支持与配合。实地考察期间,专家学者查阅当地文化馆的相关文献藏书进行求证,并与民间武术拳师再次展开现场技术交流,对民间拳师所习练的、现存的拳术和器械套路进行了录像、录音,并对该拳术的技术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文字整理。在此基础上,经专家学者研究确定,一致认为:此“水火查拳”就是濒临失传的,曾在山东临清、济南一带流传的“昆仑派武术”,历史上也称“临清派武术”。 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创始之初以技击为主,形成了实用性和指导性较强的水火汽尘“四象理论”,不同于道家五行理论的相生相克,这四象在拳法的演练和实战中意指相让、相融。其基本技术体系包括基本功、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功法、实战技法等内容,技术特点突出,风格独特,演练时动作紧凑,动迅静定,发力时聚崩炸弹,攻防意识强烈。 1 山东回族昆仑派的基本功 1.1 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要领 昆仑派武术掌形、拳形、脚形、发力、身法、眼、步法、操拳独特,有自己的特点: 掌形:先食指竖起,后拇指圆撑,意到梢节后,指尖微扣,手心如含物,食指领劲顶起(此掌形含回族信仰伊玛尼之意),先指向鼻尖处,后旋发出。同时,有一奇诀(掸络功深掌不坐腕),以点、啄、刺、扎为主掌形。 拳形:四指并拢,随关节缓缓扣起,拇指扣于食指中节凸处,使中节凸,最后急速合力扣紧,回拳时放松,立拳,出拳时旋钻紧崩,旋拳实发力。 脚形:站立时两脚舒松,平铺于地面,大拇指微含扣意,起领劲作用,出招用腿时,脚拇指领劲上翘,以脚后跟为发力点,力透梢节。 发力:发力只有一个劲,就是崩发劲,为立体六面发力(上、下、左、右、前、后)。起于脚,顺于腰,达于梢,向身合一,即刚劲明劲崩炸劲,暗劲柔劲柔发劲,有歌诀如下:“水火相激起炸崩,意力相合触敌惊;上下左右一张弓,首尾相连经脉通;蓄力腰脊肋脐中,崩炸全凭蹬地功”。 身法:要求动中求静,中正稳健,不斜不散,发力沉蓄,进退吞吐相连,旋起旋落,收放自如,动则一动随动,整体一力,如龙行虎奔。 眼:要求眼神须有利剑之气势,才能慑服对手,发令者在脑,令指处在眼,眼力透敌在先,身、步、手、脚合力才到,故有心到眼到拳脚齐到之论。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眼可先建奇功。 步法:练拳如用兵,步法为先锋,步法运转不灵,虽有铁掌神功,难沾对手之身,要想步法灵动,须先练提肛翻臀,使腰部肌肉松紧自如,再练提胯,摧胯使股关节灵活机动,才能使步法虚实转换,灵活机动。 操拳:拳术之根本,刚柔虚实也。其正为先,中正不可偏,偏则病生,故不可偏执。静坐养身,久坐则骨疏肉松,久静则体软神伤,运动体健,久立则气滞骨伤,过量则伤血耗气,故:“拳之大道,中正平衡,内外一家也”。 操拳有五种练法,非常独特。一种以绵柔为主练法,暗劲为辅,劲意相通,节节相通,其为百会领劲,涌泉虚含,活腰松裆,浑身关节松涌,练就一动无有不动之功,从而达到气血畅通,劲力顺达的目的。二种以刚练为主练法。刚柔阴阳也,故刚柔不可偏持,自古无刚难克对手,所以二练为刚练,刚劲为主,绵劲为辅,其为丹田蓄力,扣裆拧腰,以意导力,力达梢节,急吸缓呼,式式相通,如海之波浪,层层递进,上发刚闭口,中发则实腹,下发则提肛,攻守相连,聚崩炸弹,锐不可挡。三种练法为高低单势负重练。练拳致用,须为神出鬼没,虚虚实实,一招得势,一手制敌。故拳谚有:“高练高用,低练长功,高低负重,神鬼齐惊”之说。四种练法为意气一体。行意练拳是老一辈武术家练功的法门,可随时随地练习,静闲时,坐卧站皆可,不做动作,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气运身,从而达到休养健身,舒通经络和熟练拳路的作用,从而解决天气变化场地问题,又能起到温故而知深和肢体与心意感应灵敏的目的。五种练法为水火既济刚柔一体。拳术之最高境界为周身合一,刚柔虚实把握的丝丝入扣,其为塌腰活裆,顺其自然,无欲无求,天人合一,周身溶溶,此为习武者终身追求的最高境界,非有大智大勇,毅力深厚之人,才能达到其境界,常人难以作到。 1.2 单招八式 主要包括:转圈、砸磕功、“扁担式”、“扔石头”式、“翻土”式、“刨地”式、“扬场”式等。 1.3 溜腿二十四式 溜腿功是武术基础训练的核心,也称为溜腿二十四趟入门贯通功,此功一生必须勤练不停,停则不进,是打好基础最有效的方法。它关系到手、眼、身、法、步的结合,内里、外表的结合,拳法、功力的提高,非它莫属,故一日不可荒废。溜腿功是练好本门拳术的基石,有功力四式、拳四式、脚四式、文四式、武四式、肘膝四式等。 2 山东回族昆仑派的拳术套路 2.1 徒手套路 主要包括:七步拳、十八手、十路潭腿、水火六式拳,用四象理论形成练习的歌诀曰:掌脚似铲(火象),拳如棒杆(水象),腰摔灵鞭(汽象),急镖点(尘象)。 2.1.1 七步拳(又名水势七步拳) 七步拳是有感于河水雨季水位暴涨,山洪暴发,河水汹涌澎湃,如脱缰野马,一泻而下的气势和转折处回旋跌荡、泥石俱毁的态势,而创立此拳。此拳虽然只有一个来回,但拳招拳势以水势合拳,博大精深,古朴自然,溶入中国之传统文化中的水文化理念。但拳势法合一,步法转换进退以寸动为正着,脚有“旋进不停、定步齐崩”之说,攻防兼备,此拳发力以旋劲、柔劲为主,刚劲柔劲为辅,吞吐自然,合“四象六势图”之水、尘二象之理,不可等闲视之,有老死难精之说,在练习之前有凝神静气的要求。 七步拳谱为:起势、水屯式、潮起潮落式、翻浪撑肘、三洗掌、急浪拍岸、浪回头、双撞肘、十字劲、赶步靠、浪驱三岛、抽刀断水、叠浪涛天、闪步硒肘、旋崩回挤、龙盘式、白龙戏水、惊涛骇浪、卷浪涌、进步肘靠、回马三式、海底捞月、拉锯式、蹬步劈拳、进步连击、右汤瓶式、左汤瓶式、震地雷、鸳鸯单飞脚、崩锁阴阳手、收势。 2.1.2 十八手 十八手是由生活劳动的动作抽象形成的系列技击动作,其特点是一招二变,发力刚猛,以攻为主,技击性极强,其内容包括扁担式、拉钻式、掂锤式、飞针式、刨地式、掰棒式、扬场式、洗手式、洗肘式、抹脸式、汤瓶式、五方式等共十八式。 2.1.3 十路潭腿 潭腿是以流传千年的教门潭腿为基石,揉入米成歧大阿訇的水火理论,刚柔相济,周身合一,练时以刚劲、直劲为主,暗劲、柔劲为辅,拳脚并用,鼻吸鼻呼,攻缺击要,以短打长,对崩弹发力后的收蓄,有极高要求,行拳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基础功,腿潭攻则无坚不摧,守则勾挂连环,攻守转换,严丝合缝,合“四象六势图”,火汽二象之理,是本门功夫的基础。其歌诀曰: 昆仑大师世代传,潭腿技法奥无边; 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 三路劈砸倒夜犁,四路撑滑步要偏; 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 七路劈盖七星式,八路碰锁跺转环; 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 2.1.4 水火六势拳 水火六势拳细微之处,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水火相激,暗合四象六势图,水火交溶后之轻浊者为天,凝重者为地之势,练养结合,刚柔一体,意力合一,综合水、尘、火、汽、天、地六势合一。 水火六势拳拳谱为:起势、水火交溶、汤瓶桩功、水沉靠、圈子、团身崩、大鹏展翅、沉挤式、捣地式、风起云涌、水火齐攻、水旋式、飞膝、阴阳双袭、回身掌、败势五拳、旋身三靠、回身锤、穿心蹬、下封上取、逆风摇船、顺水推舟、飞流直下、地动山崩、连环套、卷地风、横圈手、汤瓶式、别脚短拳、单擒手、阴阳错、钱塘潮涌、水火相激、分水式、地火喷溶、水绕山转、润地式、泥石俱下、急流入海、守元师一、收势。 3 山东回族昆仑派的器械套路 山东回族昆仑派器械主要包括:杆类、铲类、鞭类、杂类四种器械套路,以水火汽尘“四象”理论为原理,杆类技法沉稳连绵,归为水象器械;铲类攻击性强,为火象器械;鞭类以其技法表象归为汽象器械;最后一种杂类为尘象器械。 主要套路有:夜战四门刀、夜战三跳刀、马门三刀、六合刀、杨家枪、白家枪、哪吒枪、奇门剑、八仙剑、梅花剑、双手剑、六路枪铲、虎头双钩、虎尾鞭、汤瓶铲、封门棍、链子、双手带、乾坤圈、链子杆、三节棍、赶山鞭、牧羊杆、单刀进枪、双手钩进枪、反手夺枪、三节棍进枪、手链子进枪、虎头钩进枪、拐子进枪、梢子棍进枪、对札枪、长双对打杆子、铜钱、泥丸、弹弓、石夯、石碾等共近40种。 3.1 杆类 杆类包括:沙家长杆、牧羊杆、梢子杆、双手杆。 沙家长杆共有四招、九点:四招是点、崩、抽、扎;九点是“米”形九点。 牧羊杆:主要击法有点、崩、戳、拧、翻、捣,具有刀剑之气,枪棍之风。 梢子杆:梢子杆是农村秋季收获黄豆时使用的一种农具,昆仑派武术利用其劳动时的动作创编成梢子杆器械方法。其技法可近战远攻,左右互用,放长及远。 双手杆:双手杆技法特点是招如疾风暴雨,顺势而为,一鼓作气,招招连环,上下齐攻,左右连环,以轻、灵、疾、狠、准而著称。 3.2 铲类 铲类包括:锵铲、羊皮铲、汤瓶铲、功力铲,前三种器械为皮革加工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功力铲是单手铲,为精钢打制,重约二十八斤,是增长功力所用,久练可增强体质,锻炼体能。铲类技法主要有锵、削、劈、勾、挂、锁、撩、云、点。 3.3 山东回族昆仑派的鞭类 鞭类包括:虎尾鞭、赶山鞭、钓鱼鞭、杆链子四种器械。 3.4 杂类 杂类包括:叉、殿杖、带(拦马带、双手带)、铜钱镖、弹弓、泥丸等暗器。 4 山东回族昆仑派的功法 主要包括:混沌功、拧劲功、米象六式功、汤瓶功、通经掸络功,囊括了对身体各部分进行练习的功法和加强攻防意识练习的功法。 4.1 混沌功 混沌功是健身功法,四肢导引,合为肚脐,是体现水火交融、周而复始、水火平衡、修身养性的功法。 4.2 拧劲功 拧筋功是利用肢体各梢节的意识,旋转、拧拉、展放,使身肢各关节、肌内、筋腱、皮表、内膜拉撑放松,使其在撑拉、松回中,促进身体肢节弹力的生成,是周身通顺、崩炸劲形成的基础。同时,可促进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气血畅通,调理脏腑,内外相合的目的。拳谱为:顶天立地、排山倒海、西楼望月、雨润万物、阳气普洒、惯筋舒脉。 4.3 米象六式功 米象六式功:米象六式功是利用“米”字象形,打出的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米”字九点的攻击法,利用指、拳、掌、肘、膝、肩、胯,多部位“米”字九点发力防守的练习。 4.4 汤瓶功 汤瓶功取自回民沐浴时使用的汤瓶,从各个角度流水的意象,演变而成,讲究身如汤瓶,体如流水,随出水的角度变化,以诡异的角度出招,打击敌人。 4.5 通经掸络功 该功法对身体的梢节,如远离心脏的头、脚趾、手指处不同方式的发力,从而加强由内及外的配合导引和由内及外的协同一体,从而达到神与意合、意与力合的强身健体目的。 头,乃全身之首,它支配全身的上下协调,以及全身各部位的动作灵活,作为全身的总指挥部,既要对身体各部位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又要及时发出指令,对各部位进行调整,头部有眼、耳、口、鼻,各有其责,故头部训练极为重要。 手指与经络,火对应手三阴经(肺经、心经、心包),气对应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经),水对应足三阴经(肺经、肝经、肾经),尘对应足三阳经(胃经、胆经、膀胱经)。 十指(趾)与经络密切相关,与脏腑息息相连。久练则培补元气,滋润脏腑,通经活络,将会出现末梢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组织血流量增加,局部温度增高等现象,都视为本身机能的增强旺盛。此功法指力大增,为本门啄手点穴之秘传。具体做法是,清晨择一静地,面西而立,自然站立,食指领拇指、小指、食指、无名指、中指,倚功而行,指力大增,为本门点穴之重,必练之功。 另有保健内功两套,导引功和调身功,用于调养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的。 5 山东回族昆仑派的实战技法 主要包括:单人实战战术、两人对练及多人对练实战阵法。 5.1 单人实战战术 单人实战表现为旋进旋出、前攻后随、连绵不绝、一气呵成,战术阵法与九弄番阵鼓点相结合,形成不同的进攻防守节奏,在技击过程中引对手进入自己的节奏以乱其阵脚,取利致胜。目前该战术节奏濒临失传,是使用回族鼓法节奏作为战术节奏,并口传下来,拳师口述记载现存以下几种: 5.1.1 单风肘 单人实战时,我方前手使用小臂,旋切对方肘部小臂处搓旋,使对方迅速失去重心,从而可以任意展拳脚肘膝,重创对手。5.1.2双风手 对手在尚未攻击时,我方身步合一,两手旋切对手腕部,沉浮升腾发力,此招为翻浪式,逼使对方退步,我方可上下连续五方攻击,重创对手。 5.1.3 先锋脚 两方对阵,我方直接攻击,前手前脚齐出,打乱对手防守间架,后手拳膝相加,一气呵成,连绵不断,使对手应接不暇,从而致胜。 5.1.4 中军蹬 两方对垒,前手攻击对手间架中线,前脚同时攻击对手小腿内侧,对手在负伤或撤退时,我前脚变弹为蹬,攻击对手支撑腿,后手两拳跟上,使对手一举溃败。 5.1.5 勾挂扯拉裹撕粘缠 两方对垒,一招得势,可使用八字要诀控制对手重心,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 5.2 多人实战阵法 当有多人同时面对对手时,昆仑派武术也有专门的实战阵法,有混沌阵、四象阵、“米“字形阵。 5.2.1 三人合阵为混沌阵 三人共同面对对手时,一人统观全局,为防守对手的人,另两人各为水火二象,水象一人攻击对手腰部以下,火象一人攻击对手的腰部以上。 5.2.2 四人合阵为四象阵 四人同时面对对手时,每人依其所长“水火气尘”四象各择一象,共同克敌取胜。 5.2.3 “米”字形阵 多人同时面对对手时,形成类似于“米”字形的围困势,攻防兼备,进退自如。 5.3 “八打”和“八不打”的实战原则 “八打”:一打眉头双睛(血管),二打唇上人中(神经),三打穿腮耳门(耳膜),四打背后骨缝(椎节),五打两胁筋骨(脏腑),六打撩胯高骨(趾骨),七打鹤膝虎骨(膝骨),八打破骨千斤(胫骨)。以上“八打”习武者,必须知道之,慎重之,慎用之。 “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两耳脑后,三不打正中咽喉,四不打中心椎尾,五不打胁内脏腑,六不打两肾二门,七不打海底撩阴,八不打尾闾命门。以上“八不打”,习武之人慎记,可使人致残或者死亡,国家有法律制裁,伤人自损,害人自害,此理恒古不灭,非遇凶残恶徒勿用。 6 结论 山东省回族昆仑派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理论体系完备,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实战技术、功法运动,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健身实用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希望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广泛的传播,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全民健身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成银.齐鲁武术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李杉杉,李成银,郭丰云.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赛事方案优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5). [3]李成银.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洪涛.山东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沂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沂水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 [6]李杉杉.山东穆斯林武术的文化内涵及其作用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2). 老寨子清真寺位于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老寨村中部偏东,占地4亩2分,为传统殿宇式四合院建筑群体。老寨村为 1273年(元至元十年)探马赤军,随地入社建立的军屯 。 《济南伊斯兰教史》和《山东省志·宗教志》 称老寨子清真寺“始建于明”。百 1883~1885年黄河连续三年齐河李家岸决口,黄水过后淤积的原寺旧址重建新寺,有“寺上寺”之说。 近年又经多次维修,2003年重建水房。 该寺院落宽阔,建筑总面积600平方米,礼拜殿150平方米。北屋为讲经堂,南屋为水房,礼拜大殿后邦克楼高耸,上书清真寺大字。顶部金色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一般清真寺不同,该寺大门座南朝北,礼拜大殿北外墙为影壁。 礼拜大殿座西面东,由前卷棚、中大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为砖木混合结构。 礼拜大殿 后面是望月楼,望月楼为西洋式八角楼建筑。 寺内珍藏光绪元年手抄本《古兰经》一部,为米长福阿訇抄录。寺内存有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米氏五枝三世祖碑记》。 小寨子清真寺位于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小寨村村西,《济南伊斯兰教史》和《山东省志·宗教志》称与老寨村寺同为始建于明 。 为一进式四合院格局,礼拜大殿居中,殿后角楼屹立,南北讲堂相对,另有水房、库房等。寺院内及前广场,后院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寺内建筑面积830多平方米,礼拜大殿150平方米。1883~1885年黄河连续三年齐河李家岸决口,黄水过后淤积的原寺旧址重建新寺,有“寺上寺”之说。豪华的清真寺金柱大门,檐柱额枋上下精美的木刻,色彩艳丽,刻工精细,实为罕见。大门两侧的方形抱鼓石,在古建筑中现已少见。门楼内两侧墀头,高浮雕与透雕相结合,十分生动有趣。院内影壁墙两侧博风板,绝无仅有。礼拜大殿结构复式,由前卷棚、中大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为砖木混合结构。小寨子清真寺建筑群保护完整,经多次重修,气势恢宏,庭院森森,环境优雅,为济南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存有“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古碑和百年古柏及古匾额等遗存。小寨村为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由探马赤军中彭姓回回炮手所建军屯。现有村民约1900人,均为回族,有米、彭、张、杨、马等十五姓。以米姓、彭姓居多。米姓为清嘉道年间(1796~1850年)由老寨迁来。 泰安清真西大寺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脚下潦河西岸,东岳大街清真寺街中段。总占地面积为15亩,全寺建筑总面积为439 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254平方米,礼拜大殿形式为中国古典式。寺门楼为砖砌斗拱无梁建筑。门楣上方镶有石刻涂金“清真寺”3个大字。落款为“大明万历岁次已未年甲寅月十日”(1619)。进门后沿甬道通过一座小拱桥穿过二门为一天井院,院内古柏参天,幽雅清静。南北讲堂宽敞明亮,分别设有藏经房、阿訇居室和沐浴室。西面为由前卷棚、中殿、后窑殿三连一体的礼拜大殿。前卷棚是明式歇山结构,后窑殿为明式歇山斗拱3重檐12翘角。大殿正脊中间和后窑殿顶端均镶有1米多高的金黄色琉璃葫芦,光彩熠熠,甚为壮观。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当地兵马指挥司回回驻军集资修建礼拜寺。元末明初的战乱使泰安城回回数量锐减,礼拜寺也近于荒废。明洪武年间随山西省洪洞县移民到来,寺内礼拜人数开始增加,然因普遍贫穷,无力大规模修缮,只能修补暂时使用。弘治八年(1495年)山东省督掌教陈玺借助山东巡抚熊羽中奏请毁于火灾的岱顶碧霞灵应宫重修之机,争取到山东布政使司拨付资金对泰城礼拜寺大修,并更名清真寺,遂成现寺雏形。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经当地穆民集资,对清真寺进行大修,并请人题书“清真寺”三个大字石(在“真”子中缺少一横划),寓意为一不能做到认主独一,就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天启四年(1624年)传抄济南府礼拜寺前任掌教陈思篆写《来复铭》碑刻。康熙末年济南历城米家老寨村米世禄阿訇被聘为掌教,有此开始了历城米氏家族在泰城清真寺二百余年掌教历史。乾隆初年由于济南礼拜寺分裂,讲学堂兴盛不在。泰城当地民众决心自己聘请大尔林来开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3月21日经泰安县县令批示,确认米汉如、杨昆山、王昌期等人所捐财物用途,开始聘任开学阿訇传授知识。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泰安爆发教案,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为抵制天主教侵袭,新泰也爆发教案。随着西方势力的进入,泰安穆斯林为跟上时代发展决定发展自己的教育。但清真寺历经二百多年风雨,房屋倾斜,损毁严重,无法承担如此重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阿訇王景山牵头,掌教米心学、王永兴帮助,回回将领杨玉成千总主持,乡老王殿杨、米孝等人出走山东各地募集资金,本坊穆民全力支持。耗三年时间,重修礼拜殿、讲堂、水房、大门、二门、围墙等设施。完工正式开展的教育成为泰安回族近代先驱。民国十六年(1927年)回族开明地主白宗茂在清真寺内创立白氏高等小学,在普通教育课程外设立阿拉伯语和国术课。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民国十九年(1931年)9月马鸿逵部驻军泰安期间,大批回族官兵每日到泰安清真西大寺礼拜。 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日寇开始对沦陷区教育进行奴化教育“洗脑”课程,为对抗日寇教育侵略,白氏高等小学更明为泰安清真寺小学。聘任刘全忠为校长,开设阿拉伯文和汉文课程,同时开始接收汉族学生。由于校舍狭窄,房屋年久失修。经寺管会及掌教米英杰等阿訇商议,决定募集资金修寺。经各地奔走,共得资金万余元,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经数日努力工程既告完工。文革开始后清真寺遭到破坏,阿訇被批斗,历代以来数十块碑刻被毁。1980年修复开放,弭光训担任教长。 责任编辑:

沂水昆仑拳宗师米成岐祖籍: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街道米家老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