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行 “开户热、投资冷”破题

  • 生活
  • 2024-12-21 05:36:02
  • 19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行 “开户热、投资冷”破题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个人养老金试点运行两年多以来,一直面临着“开户热、缴存冷”的情况。随着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的不断扩展以及投资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最新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显示,在现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推动更多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当前,摆在投资者面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个人养老金该怎么投?华宝证券研究团队指出,风险偏好从低到高的投资者,可按照从“国债/养老储蓄/养老保险”,到“养老理财/低权益中枢养老基金”,再到进一步增配“中高权益中枢养老基金/指数基金”的顺序进行品类选择。

  产品目录扩容

  2022年1月1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我国开始实行。2024年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税收优惠政策同步扩大至全国,每年缴费上限额度仍为12000元。

  谈到《通知》出台的背景,邮蓄银行(601658.SH)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点突出,并且人口老龄化水平快速提升。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需要在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基础上,积极调动个人积极性发展个人养老金,以实现充分利用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力量积累养老资产,更好满足居民的养老需要。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海旺补充道,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3亿,预计到2050年超过4.7亿人。从2020年到2022年,我国城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与离退休人数之比从3.3∶1降低到2.7∶1,未来这一比值将进一步下降,基本养老保险面临支付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加快建设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外,还建立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以及个人养老金制度。2025年我国开始实施弹性延迟退休制度。

  在这一背景下,实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凸显。从2022年实行以来,个人养老金存在“开户热、缴存冷”的情况。娄飞鹏分析称,这背后的原因是个人投资者对个人养老金了解不够,除了为领取银行开户奖励存在盲目开户的情况外,还有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相对较少、产品受市场影响业绩表现不佳、个人养老金制度明确的领取条件较为苛刻,以及税收优惠措施力度有待提升等原因。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和领取条件,有助于丰富个人投资者选择范围,提高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在投资端,中信建投研报指出,截至2024年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中保险类、理财类、基金类、储蓄类产品数量分别为165个、26个、285个、466个。从数量繁多的产品选出最适合自身需求的产品组合对参与人的投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参与人也可能将个人养老金账户内的资金闲置或选择了不合理的投资策略,不利于养老金的长期保值增值。

  由此,《通知》将国债纳入产品范围,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产品目录。

  华宝证券研究团队表示,《通知》在现有养老理财、养老储蓄、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四类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将国债、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和指数基金纳入可投范围。指数基金的纳入补充了个人养老金在高风险投资的选项,而国债、特定养老储蓄则补充了低风险偏好的选项,使得个人养老金产品逐步形成从低风险等级到高风险等级较完备的产品矩阵。

  基于自身情况 坚持长期投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4)》显示,人们的养老规划意识已经逐渐觉醒,提前进行养老规划已成为受访者的普遍共识。受访者对养老规划展现出更积极的态度,更加关注养老投资的长期收益目标和投资安全性;同时,许多人虽意识到养老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渠道了解相关知识,导致养老规划难以实施;各年龄段的受访者都对专业服务有迫切需求,投前咨询规划、投中推荐方案、投后跟踪调整,为有需求的各类人群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变得更加紧迫;在养老投资方面,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强烈,养老投资风险接受意愿也有所提升。

  对于投资者而言,该如何进行个人养老金投资?如何规划这笔养老钱?

  浦发银行(600000.SH)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合作开展的《备老及银发客户养老方式与金融服务》大型问卷调查发现,不论是备老人群还是银发人群,对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都偏好稳健,银行存款是他们最主要的投资理财方式,占比都在60%以上,银发人群更是接近70%。超过七成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希望银行提供更多中低风险等级的养老金融产品,能够提供长期稳健收益,但这方面产品还比较缺乏。

  “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过往投资以储蓄存款之类的保本方式为主,但是储蓄存款采用单利的计息方式,缺少复利效应,且存款收益率在持续走低,而国债的每年派息可实现近似复利的效果。由于近期理财产品面临监管制度优化,未来将面临净值波动加大的风险,因此,国债的纳入补充且优化了极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或投资资金的可投范围。而指数基金则为较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可直接表达个人投资想法的投资工具。”华宝证券研究团队表示。

  娄飞鹏建议,投资者应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投资过程中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以更好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也要充分借助金融机构的专业力量。选择与自己需求更加匹配的产品,需要关注包括投资能力、投资经验、风险偏好、年龄阶段、收益预期等与金融产品的匹配度。具体操作中,不同的个人养老金产品风险和预期收益不同,储蓄类产品、国债产品安全稳健,预期收益相对较低,适合于年龄较长、风险偏好较低、投资经验不足的投资者;基金类产品相对风险较高的同时预期收益较高,适合于年轻、风险偏好较高、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保险类产品风险总体低于基金类产品,而且具有保障作用,适合于风险偏好适中的投资者。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针对性地选择。

  那么,金融机构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投资需求?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发展个人养老业务需要真正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出发,协助投资者建立理性的养老理念,深入探索养老场景,建立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最终打造养老服务生态。养老服务是系统工程,涉及养老咨询、医疗康养、养老金融等方方面面,精准实现产品匹配需要深入养老场景,脱离场景的养老金融服务难以做深。养老金融业务呈现一定的混业经营特征,而我国金融监管是分业监管的逻辑框架,所以,以投资者为中心的个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多类型机构和部门,需要不同类型的机构之间加强合作,重视各领域间的融合和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共同构建养老生态服务体系。

  周海旺建议,金融监管机构要制定系统性扶持养老服务金融发展的操作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如养老目标基金);大胆尝试债券品种创新(如养老专项债券);适度降低养老服务金融业务资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如降低商业银行设立养老保险子公司的准入条件)等。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还提到“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展个人养老金投资咨询服务,根据个人投资风险偏好和年龄等特点,推荐适当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华宝证券研究团队表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投资习惯或投资顾问的投资建议,通过配置不同比例国债和指数型基金的组合构建,生成“千人十面”“千人百面”直至“千人千面”的投资方案,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和投资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