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滨河家园四村:麻编产业“编”出移民致富新生活

  • 汽车
  • 2024-12-21 08:25:25
  • 18
走进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麻编手工坊,一群银发苍苍的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农村妇女围坐在桌案旁,手上熟练地勾着麻编,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十二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南部山区群众贫困面貌和生态环境状况,谋划实施了“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滨河家园四村的移民群众响应政策从山大沟深的固原市彭阳县集中搬迁到一马平川的兴庆区月牙湖乡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当时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村里的老人、妇女和部分残疾人只能留在家里,得想办法让他们也参与到增收致富中来,体现应有价值。麻编手工坊成立的时候就以这些弱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滨河家园四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仁介绍说。2017年,滨河家园四村利用村部闲置房屋打造麻编手工坊扶贫车间,引入宁夏巴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和自治区非遗传承人张璟发展麻编产业,努力“编”出移民致富新生活。 点燃弱势群体生活新希望 早在固原市彭阳县老家,移民就在编织、刺绣等手工方面有一定基础和传统,许多人家都有自己编织的各种箩筐。“没想到以前的编织技术还可以变成赚钱的手艺,我们这些残疾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55岁的马有云之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车祸导致右腿高位截肢,要强的他不愿意就此一蹶不振,听说离家不远的麻编手工坊开班,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希望通过双手“编织”出美好新生活。据了解,麻编手工坊里还有15名和马有云一样的残疾人,他们都可以独立接受订单任务。“我们不会用手机,村上给我们发的工资都是‘红头’现金,虽然钱不多,以后买柴米油盐不用再跟儿女开口要钱了。”一位老人拿起她编织的麻编杯垫向记者边展示边介绍,脸上的皱纹在自信的笑容中舒展了许多。用“麻绳”编织的“骆驼”、“贺兰山石画”等作品,对这群残疾人和老人来说不只是计件领取工资的产品,更是未来生活的希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探索“炕头经济”发展新模式 “来这儿干活很方便,没有时间限制,移民群众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就能编出来一个小物件,个别产品不合格,手工坊也会全部收购。”杨志仁告诉记者。麻编手工坊探索出“村党支部+企业+农户”运营模式,由村党支部搭台,提供加工场所和成品展馆,为村民争取各类培训项目,企业负责产品研发,编织培训和对接销售订单,农户利用茶余饭后闲散时间进行编织、刺绣等手工劳动。手工坊的工作方式很灵活,可以是三五成群围坐在工坊车间,也可以是双腿盘坐在炕头“一对一”切磋。参与的移民群众可以一边干活一边顾家,生产与生活的界限在这里被打破,麻编成为了移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激发移民增收致富新动力 麻编手工坊针对脱贫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在这里,师徒相授的传统被激活,学员可以从零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学习编织技艺。虎海霞是2017年12月第一批报名学习麻编的学员之一。“刚开始学习麻编,我对编织技巧一窍不通,后来通过指导老师手把手地耐心教授,我慢慢地有了信心,现在都可以带徒弟了”。现如今虎海霞成了麻编手工坊的一名管理人员,在慕名而来的游客面前显得“能说会道”、自信满满。据悉,麻编手工坊已累计培训450人次,其中有110人可以承接订单,稳定务工70余人,人均月收入能达到500—2000元。 滨河家园四村麻编手工坊为帮助移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积极的探索和示范,麻编作品先后斩获2020年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等十余个国内奖项并远销国外市场。2022年,工坊案例成功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成为宁夏第一个入选全国农旅融合的工坊案例。 原标题:《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滨河家园四村:麻编产业“编”出移民致富新生活》 阅读原文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滨河家园四村:麻编产业“编”出移民致富新生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