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武体专家库:谢雪峰

  • 汽车
  • 2024-12-22 01:44:19
  • 39
谢雪峰 学者简介 谢雪峰,1950年1月生,湖北应城人。教育学博士,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还担任中国体育科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等社会兼职。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和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并获得湖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学论文二等奖、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一、体教生涯:留校执教,三度转型 经历多重波折,谢雪峰与体育正式结缘,成为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系1973级工农兵学员。1976年,按照“社来社去”分配原则,他毕业后回到下乡插队的县城第一中学担任体育老师。1979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回母校运动解剖学专业,进入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学习,1982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由此开始教师生涯。在职期间,担任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以体育高等教育原理与管理研究方向指导硕士生、博士生、访问学者近百名。谢雪峰踏实教学、勤于科研,在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他曾受国家教委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到苏联中央体育学院(现俄罗斯体育运动与旅游大学)进修学习,并于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职攻读高等教育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担任大学教师的第一节课,是讲授《运动解剖学》课程。此时的谢雪峰面临着教育工作中的第一大挑战,即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教学?作为一个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获得学生的喜爱并非易事,谢雪峰却能够从容应对,这得益于他在中学教职中的历练与教学工作中的勤奋。1968年底,谢雪峰结束中学生活,作为知青下乡的一份子,插队到江汉平原的农村接受“再教育”。在下乡岁月里,他曾到公社中学当过代课教师。1973年到1976年,他结束在武体体育系的学习后,又返回到原来下乡插队的县城,在县第一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在县城中学任职的三年,谢雪峰除了教体育课之外,还兼过高一班主任与初三副班主任,又因任课教师长期病假,代过高一语文课与初三数学课等科目的教学任务。中学教学经验的积累使谢雪峰有信心与能力应对大学教学中的挑战,除此之外,他在本科教学工作中也勤于学习,汲取众长,有空就会去听教研室里老教授和其他优秀教师讲课,虚心学习各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与导师朱九思教授合影)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扎实的科研成果。谢雪峰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第二大挑战,就是如何提高科研能力,将学术积累转化为科研成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尚未扩大,武体1982届研究生仅招生6人,科研的发展亟需后续人才的填补。谢雪峰深知自身肩负着学校科研发展的重任,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深耕科研领域,二者并行发展。他拥有良好的学术生涯起点,在硕士阶段的科研实践为其学术之路奠定基础。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先后被拆分为《从X线片研究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对胫骨内外径的影响》《少年从事举重、田径跳跃运动对胫骨形态的影响》《少年举重田径跳跃运动员胫骨X线观察及胫骨形态模式初探》等多篇文章发表在《人类学学报》《解剖学通报》《武汉体育学报》等期刊。硕士论文被多家核心期刊录用,这无疑带给谢雪峰极大的学术自信。 (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往后的科研生涯中,谢雪峰持续发力,出版独著《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探讨近代俄罗斯和苏联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模式的形成,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习苏联过程中的选择、实践与改革;在《体育科学》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试论体育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体育三类型模式: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基本理论问题——兼论体育理念》《体育生态的敏感因素与体育系统的良性循环》《多维视野中的竞技体育特征》等文章,对体育高等教育、体育类型模式、体育理念、体育生态及竞技体育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国家级课题有国家基金项目《体育与社会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聋哑儿童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教育》、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反兴奋剂的法理研究》等,省级课题有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改制背景下原直属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项目《体育院校社会生态环境与学生学习行为关系研究》等,其中《我国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勃兴与发展的探讨》获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科学论文二等奖、《聋哑儿童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教育》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谢雪峰教授被国家教委派往苏联中央体育学院(该校现已更名为俄罗斯国立体育与旅游大学)访学进修。回国后不久,他便被调到学校教务处担任副处长,分管教务教研、教材等工作。教务处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带有很强的学术性,使他不得不减少本科的课程教学任务,同时期待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提高理论素养和增加实践参照。当时,恰逢华中理工大学高教所招收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给谢雪峰教授带来一次继续深造的机会。他不顾自己在考生中“年事已高”,也不管已是教授身份,毅然报考华工的博士生,最终通过笔试、面试,顺利进入华工读书,圆了中学时代的“华工梦”。在华工三年多的深造岁月里,谢雪峰教授对华工的校园和校园文化、管理传统及水平、不同研究方向及特色、导师学术风范及人格魅力等方面感慨颇深。同时,这次深造还使他的学术兴趣及其实践的重心转移到高等教育研究上来,而担任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的实际经历又促使他将体育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融合起来,进而提出“体育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向,并于1997年在全国率先招收此方向的硕士生。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聘谢雪峰教授为博士生导师,所带学生也以体育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正是这些研究实践和带研究生的经历,促成其学术专著《体育论衡》中的“教育理论篇”和“教学实践篇”的丰厚内容。 (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博鳌论坛) 谢雪峰教授在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处长位置上工作了5年,担任研究生部主任近10年。作为研究生部主任和教授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他花费精力最多最大的是学科建设,同时感受最深的也是学科建设。他初到研究生部是1997年初,从当年起即投入到了此后多轮的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新增硕士学位点的工作。1998年,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获批教育部硕士点,此后几轮又陆续增加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运动医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产业经济学和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舞蹈学等硕士点。加上原来已有的3个点,到2006年初,武体共有8个学术性学位的硕士点以及体育硕士、教育硕士(高校体育教师班)两个专业学位的授予权,涉及教育学、经济学、医学和文学4个学科门类。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工作,武体多年来十分艰难而又非常顽强地坚持着,到2003年和2005年终于有了各阶段的收获。2003年,教育部批准武汉体育学院为可以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单位,当年武汉体育学院即与北京体育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工作。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聘请了武汉体育学院5位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并从自己的招生计划中为武汉体育学院拨出名额,使我校2003年就正式启动了博士生培养工作。2005年武汉体育学院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6年初正式公布),从此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武汉体育学院多年申博扩硕工作得到了北京体育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全国教育、体育领域许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全院上下共同的收获尤其是校领导正确决策、各学科带头人艰辛努力的结果,而谢雪峰教授作为研究生部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认为自己“与有荣焉”。这些工作与其学术活动互为支撑而相得益彰,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的各类学术著作中。 (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2006年下半年,学校中层干部轮岗,谢雪峰教授来到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究机构以前在校内也曾兼设过,但单独成立高教所也算是学校的开创之举。由此,谢雪峰教授从高校中的行政、教学“双肩挑”人员,转型成了教学、科研“双肩挑”人员。但他并不认为这是终极转身,2008年已接近花甲之年的谢雪峰教授还未完全的“解甲归田”,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之路上耕耘。 二、教育理念:和而不同,因材施教 四、寄语青年:授渔培能,自我精进 孔子的教育理念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深耕细作多年的谢雪峰教授,对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理念表达了高度的认可与推崇。谢雪峰教授特别赞赏并继承了孔子提出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体系,以及“有教无类”的包容性教育理念,认为这两者是孔子教育哲学中的核心精髓,贯穿其教育思想的始终。 (在台湾举办的两岸办学经验座谈会做主题报告)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为学生设定的六种必备才艺,亦称“君子六艺”。谢雪峰教授认为,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存在诸多共鸣之处。其中,“礼乐”在古代不仅代表着一种制度构建,更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深刻理念。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的诸多观点,与孔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均强调通过“礼乐”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及人际交往的规范。在谢雪峰教授看来,“乐”并非仅限于音乐范畴,尽管将其视为音乐也并无不妥。柏拉图同样将音乐和体育视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乐队为例,通过乐队中不同声部与乐器的协同演奏,强调了音乐作品最终所呈现的“合(和)而不同”之美。进一步地,谢雪峰教授将这一理念延伸至现实社会中的体育粉丝现象,他强调,应将“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制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巴黎大学访问) 在谢雪峰教授的理解中,“射”这一孔子所提及的概念,并不仅限于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而是泛指一切旨在命中或对准目标的活动,如设计创作、解谜猜题(“射虎”)等,均可纳入其范畴。质言之,孔子教育学生要时时树立并力求达到较高目标。他对孔子这一超越具体形式的教育理念表示高度赞赏,认为其蕴含了更为深邃的形而上学意义。同样地,“御”也不仅仅是体能层面的驾驭马车,更是一种管理思维的象征。谢雪峰教授详细阐释了管理与治理的差异,指出管理往往遵循既定框架,是“按照框框来的东西”,而治理则更多展现了个体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是积极寻求变革与优化的行为表现。在当前中国社会语境下,治理一词更为常用,中国自古便有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如《资治通鉴》便是对古代国家治理艺术的集大成体现。相比之下,管理思维则更多源自西方,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谢雪峰教授认为,尽管中国没有形成如西方管理学那般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孔子在古代便已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治理与管理思想。至于“书”,在谢雪峰教授看来,它代表着传统典籍,在当代则更多地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而“数”则不仅是生活技能,也是逻辑思维的体现。综上所述,谢雪峰教授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深表认同,认为其精髓集中体现在“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之中。 谢雪峰教授提及了孔子教育理念中的“智”、“仁”、“勇”,分别对应现代教育的智育、德育与体育,强调这三者需通过“六艺”来培养。他个人不仅认同这一理念,更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 (与钟添发教授在莫斯科红场合影) 在教育教学中,谢雪峰教授意识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教育未能充分贯彻传统文化精髓,尤其是孔子的优秀教育理念未能得到有效实施。教育过于推崇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思想。这种标准化教育若延续至社会,将影响学生成年后对不同观点的接纳与理解。例如,体育粉丝间的戾气问题,便是这种教育环境下的一种体现。谢雪峰教授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应如孔子般因材施教。对于“勤奋是否重要”的问题,他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回答。勤奋对于已十分努力的学生可能并非首要,他们更需提升学习方法;而对于懒惰的学生,他则强调天赋与才智并非关键,勤奋才是成功的基石。 (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尽管谢雪峰教授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抱有极高的推崇,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却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明确指出,现代教育应当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同时坚决摒弃那些迂腐陈旧的糟粕。他不仅深刻理解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更在教育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加以贯彻与运用。 三、退休生活:球桌逸趣,诗韵体育 退任研究生院院长后,年近花甲的谢雪峰教授转至高教所继续其教育事业,虽临近退休,他仍带领硕士、博士生开展科研项目,工作内容虽变,繁忙依旧。退休后,他不仅完成了学科带头人的课题项目,还立即以督导身份投入到研究生院的工作中。 谢雪峰教授对乒乓球运动怀有深厚的兴趣与热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喜爱乒乓球运动,这份“乒乓情结”不仅引导他在体育科研领域关注乒乓球竞赛及竞技理论的探索,还促使他身体力行,亲自投身于乒乓球运动之中。退休后,谢雪峰教授积极参与湖北省高校老年体育协会举办的乒乓球赛事,所在的团队荣获团体冠军、亚军,而他个人在单打项目中亦多次跻身前八名之列。此外,他还频繁亮相全国性的“教授杯”乒乓球赛事,保持着竞技状态。今年11月份,他即将参加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湖北省高校乒乓球赛。即便已经退休,他对乒乓球运动的热爱与投入依然不减,持续展现着对体育的无限热情。 在教学、问学之余,谢雪峰教授对京剧、昆曲抱有浓厚的兴趣,时常欣赏之余,还会尝试学唱几曲,自得其乐。此外,他还以创作格律诗词为雅好,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及体育系统浣花诗社的一员。其诗词作品已发表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心潮诗词》及《文明》等多家刊物,并参与了《中国奥运冠军风采诗词》及《体育运动项目诗词》等诗词集的创作,还为巴黎奥运会作诗20余首,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体育精神的独特诠释。 四、寄语青年:授渔培能,自我精进 在数字化转型的洪流之中,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对当代青年教师的教学方式及青年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出了新的考验。基于自身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谢雪峰教授针对当前青年教师与学生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中肯建议。 针对青年教育工作者,谢雪峰教授强调,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他们需积极适应这一新型教育环境。尽管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知识的直接传授已不再是核心,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指明学习方向,正如古训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青年学子,谢雪峰教授建议他们应寻找并维持个人的学习节奏。学生既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又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个人见解与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兴趣往往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佳导师,能够有效引导个人学习方向。 谢雪峰教授还指出,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互动性强的交流关系。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孕育学者精神的摇篮。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都应把握机会,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自我提升,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此外,谢雪峰教授向青年人提出了两大忠告:一是要追求高层次的社交生态,二是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首先,他着重指出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鼓励青年人在人际交往中积极寻求与品德高尚、层次较高的人士交往的机会,通过向上社交来为自己构建一个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优质社交环境。其次,谢雪峰教授认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知行合一至关重要,但行动的重要性往往超过知识本身。他强调,行动是青年成长的关键驱动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青年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不断的自我修正和前行,实现真正的成长。因此,他特别指出,引领个人成长的核心在于实践行动,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 五、推荐书目 体育学领域:体育史类书籍,如崔乐泉《中国武术史》、周西宽《体育史》等。另外要多读教材,可参照阅读人民体育出版社与高教出版社相关教材,然后精读相关专著。 哲学领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李泽厚《美的历程》、《西方哲学史》(不限定具体作者)、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 六、题赠图书馆 卓园藏宝正何如? 大路望湖千架书。 犹有电波流不尽, 放舟学海得宽余。 采访:李爱玲 文编:孙灿 美编:冯欣扬 审核:周波

武体专家库:谢雪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