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科技金融如何向“新”而行?听听这场论坛嘉宾建言献策

  • 职场
  • 2024-12-24 19:42:10
  • 31

来源:@国际金融报微博

12月23日,2024习近平经济思想年度论坛和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与上海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共同主办,浦发银行、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市产业科技金融协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提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中国政府债务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光,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朱小能,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科技产业金融部总经理董宣忠,博时基金首席投资官曾鹏,赞同科技CTO蒲云出席圆桌论坛,就科技金融如何向“新”而行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圆桌嘉宾认为,科创产业的未来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在科技金融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业还需应对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好地服务科创企业的成长。

科技金融需突破诸多难点

“科技金融意义重大。”刘晓光表示,从战略上要高度重视,因为这关乎金融业的兴衰荣辱。他认为,从一段时期的“金融羞耻论”,到现在赋予金融更大的使命,原因是金融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科技金融如何向“新”而行?听听这场论坛嘉宾建言献策

刘晓光认为,要在战术上尊重发展规律,面对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银行面临的是能否承担相关信息不对称的高风险,能否解决风险分担的问题。

刘晓光表示,当前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需要补充大量的风险投资或者私募股权投资的金融机构,因为这部分机构是直接面向科技创新的企业。

在补充此类机构的过程中,刘晓光认为,银行体系应该更早介入,但初期要少投资,并持续观察。“一旦技术相对成熟,要迅速地进行大量投资跟进,推进产业化、商业化,这应该是银行现有体系所能做的”。

至于银行体系如何介入风险投资,刘晓光认为,银行内部要建立一道不会影响银行系统稳定的“防火墙”,类似于风险投资部门。

朱小能表示,目前科技金融的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但还面临一些问题。

科技金融如何向“新”而行?听听这场论坛嘉宾建言献策

朱小能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其一,有效供给的不足。科技金融需要非常高风险的容忍度,一些有效供给的不足还来自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完善。近几年,政府在信用担保体系上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政府以及民间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但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包括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

其二,结构性错配。在现有科技金融体系中,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结构性的动态调整,债权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分配比例的调整,可能需要更好地进行调整。

其三,融资结构需要进行调整。

其四,科创企业发行的债券往往具有高风险,但缺少对高风险有容忍度的资本。

其五,需要平衡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边界。

为科技企业提供更优服务

董宣忠在论坛上分享了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去年推出的支持科创“从0到10”的金融方案。他表示,“从0到10”包含“0-1”“1-10”,是科技企业特别早期的阶段,统称“科创金融”。但目前大量的资金配置在“10-100”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产业金融”。

科技金融如何向“新”而行?听听这场论坛嘉宾建言献策

董宣忠指出,目前大家常讨论的耐心资本不足,缺少长期资金等问题,大部分是集中在上述所提“科创金融”阶段。

董宣忠介绍,上述“从0到10”的金融方案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渐进式创新的科技企业,通过商业银行产品的创新,为之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一类是对颠覆式创新的科技企业,利用商业银行生态的搭建,为这类企业提供更多的撮合生态服务,比如,商业银行有大量的私人银行客户,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一些小而美的颠覆式创新科技企业,给这些企业提供一个稳定、不求回报、耐心的支持。此外,还会通过与政府、家族信托、龙头企业的合作去开展撮合服务。

如何推进银行的系统建设与科技金融结合,蒲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产业融入层面,银行系统的建设一定要想办法融入产业中。比如,将银行的服务从系统层面融入企业的经营中。首先,它能更紧密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其次,它能够更好地根据企业经营的状况,了解资金使用的趋势,并且还能加强风险的管理。

二是服务协同层面,要实现多元化、接力式的服务。银行的服务无论是在空间的多元化,还有在时间的接力式上,应该呈现一个体系化服务。这要求银行提供的服务不能是单点式的,要加强体系性的结合。

三是建设治理层面,银行等机构要更快速地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可在渠道中台系统中将渠道、金融产品、客户、合作伙伴四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合并归一。

四是前沿科技层面,充分利用技术去服务科技金融,比如,用技术手段让资金去专项购买设备,避免资金的闲置浪费,保证用有限的资金实现更大价值的产出。

科技金融如何向“新”而行?听听这场论坛嘉宾建言献策

科技投资未来可期

对于科创产业未来的投资前景,曾鹏持乐观态度。

科技金融如何向“新”而行?听听这场论坛嘉宾建言献策

曾鹏表示,首先,从宏观环境上看,2025年将是3年来科创产业投资的较好时机,科创产业在全市场所有行业当中有望大放异彩。从9月下旬以来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看,领导层在经济政策基调方面有明显转向:时隔14年重提“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同时还要配合“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我们的框架中,‘双扩张’组合意味着流动性和基本面有望双重改善,在历史上从来都伴随着乐观氛围。而在此环境当中,科技股有望表现突出,由于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模式的先进性,再叠加业绩端的改善,有望实现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扩张。如果横向比较,科创指数在各大指数中已经连续4年表现不佳,也已经构筑了比较坚实的底部,在乐观行情当中或许具有相当强的反弹动能。”曾鹏表示。

其次,曾鹏认为,从产业方向看,应结合科技产业趋势和国家政策方向,把国产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科创50、科创100、科创200的指数构成看,半导体、新能源、创新药、计算机几大行业加总占据超过七成的比例。

对于如何寻找科技细分赛道,曾鹏认为,应该把握“双低”,即“新技术渗透率低”和“国产化率低”。“新技术渗透率低”预示着产业发展空间大,“国产化率低”则意味着未来潜在业绩弹性大。未来同时具有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核心技术将越来越收敛,具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稀缺。这些技术主要分布在AI、半导体先进制程、量子计算、新型肿瘤药物等方向。

曾鹏表示,科创板明年将度过第6个年头,有望从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走向强者恒强、龙头凸显的发展阶段。

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当下全球已经迈入数字时代,在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其应用已渗透到金融领域的众多场景中,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使用风险。对此,刘晓光认为,可以把AI看作改造世界的机遇,但需要制定一个全球共同的风险标准。

“科技金融要以人为本。”朱小能表示,要利用好AI工具赋能金融创新,从而更好地服务科创企业。同时,监管机构要以人为本,通过对科技的使用,更好地对整个金融市场开展监督管理。

“每一个突破性技术的诞生,都会面临伦理的问题,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董宣忠认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必须遵守法律,做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尽量避免产生伦理问题的负面效应,让人工智能更健康地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蒲云表示,一定要管理好人工智能的使用,要加强人对代码的审核。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