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尽管已经无数次在大小屏幕上看到过村超球场,但当真正走进“贵州村超体育中心”,还是会被深深触动和震撼——在“贵州村超”四个大字环抱下,球场草皮修葺一新,大屏幕、解说席、转播席一应俱全,看台虽没有座椅,可也被涂刷成了亮眼的五颜六色,上面写着每支村超参赛队名,一眼望不到头……
这是一个工作日的午后,球场显得有些安静,但远处仍有一个人在踢球。记者走上前,还没张口说话,他就把球踢来。这就是榕江,一个可以用足球沟通交流的地方。
踢球者叫严枝令,今年52岁,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年轻面容,严枝令笑着说,大概是因为一直坚持踢球。他也是一名村超球员,只是他所在的八吉村队本赛季发挥一般,未能进入20强决赛,“明年再来吧,反正也是图个乐子。”
“乐子”,是榕江人踢球最质朴也最深沉的原因。
《榕江县志》记载,榕江足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国立贵州师范学校从贵阳迁入榕江,并在榕江建立了国立贵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该附小开始将足球(小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内容。1944年,广西大学迁到榕江,学校经常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足球比赛最受榕江百姓欢迎。就这样,足球在当地侗寨、在大坝、在河滩生根发芽。
“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叔叔、哥哥们踢球,那时候没有球鞋,没有场地,但大家都很投入、很开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里的足球比赛总是人山人海,就连村里比赛都很热闹,一点也不比现在的村超逊色。”严枝令对记者说。去年严枝令结束打工回到家乡,为了照顾家人,也为了心心念念的足球,“听说家乡搞起了村超,就想回来看看、参与一下。今年踢了几场比赛被淘汰了,脚还是有点痒,就每天中午来球场踢一会儿,一个人也踢。”
在榕江,足球不仅仅是足球,而是全县百姓共同的念想。
贵州村超体育中心外,布置着村超主题文化墙,展示和村超有关的照片和故事——94岁的口寨村老奶奶捐了50块钱给本村队伍,给孩子们买水喝;被称为“行长解说员”的杨兵,带领大家一起喊“Hang棒浪、又棒浪”,成为最具村超特色的助威口号;熊竹青为球员提供免费西瓜和杨梅汤,带领全村老少一起加油助威,有了“西瓜妹”的雅号,并开通视频账号帮助乡亲带货,一起致富奔小康。
说起村超,榕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勃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村超姓‘村’,才格外有生命力。全民参与、共创共建是村超出圈的真正密码。”
此言不虚。2023年,为了发动群众参与村超,榕江当地政府发起了“我心中的足球”主题征文活动,全县群众都积极参与进来,共收集到近50万字的投稿。整个榕江县城,几乎每个商家都有足球元素、村超元素,每个人说起村超都喜笑颜开,大家不但享受着村超带来的“乐子”,也走上了村超引领的发展“路子”。
吴化勇因去年在村超打进了一记右脚空中停球、左脚倒挂金钩的精彩进球成为“村超偶像”,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在距离贵州村超体育中心不远的地方开起了名为“球迷之家”的饭店,招牌上就印有他“倒挂双钩”的卡通形象。来自高便村的吴化勇说:“之前开饭店是为了方便接待队伍和朋友。因为进了‘神仙球’,不少人慕名而来,尤其是有比赛的周末,球员、球迷很多。现在饭店月流水能达到10万元左右,盈利也有几万元。”
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介绍说,村超的火爆带来了人流量的激增。2023年,到榕江观赛旅游的游客数量高达当地常住人口的20倍,催生了庞大的食宿需求。政府因势利导,在“村超美食小吃一条街”规划了1300多个免费摊位,鼓励当地居民在体育馆周边摆摊经营,为观赛群众提供餐饮、农特产品及赛事周边销售等服务。自村超举办以来,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帮助100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同时,榕江县的接待能力也大幅提升,接待床位由开赛前的不到6000个增至现在的10070个。
三宝千户侗寨是榕江侗族文化的发源地,当地足球也是从这里发端并发展壮大的。距离三宝侗寨不远,五星级标准的“贵州村超酒店”已经开门迎客。三宝侗寨河对岸的古榕树群景区,也在谋划建设集文体旅于一体的现代化足球小镇。
“乐子”探“路子”,“路子”强“乐子”。群众的“乐子”就是发展的“路子”,发展的“路子”就要增强群众的“乐子”。“对于村超的未来,我充满信心!”徐勃说。(转自4月23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