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南京为什么没有产生AI六小龙? 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

  • 房产
  • 2025-02-11 12:45:06
  • 18

专题:“杭州六小龙”爆火引多地反思

  来源:阜成门六号院

  创新能力的差距,说白了根本还是民营企业、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差距导致的。

  新年伊始,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带头发问:同样是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为什么没有Deepseek?为什么没有产生人工智能“六小龙”?这两天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等官媒也在接连发文探索答案。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问地很好,很有勇气,中国多一些这样有自我批判反思精神的地方领导就好了(很多城市生怕别人说自己不好,现在经济学家最忌讳点评地方经济,动辄可能遭到投诉或水军的围攻)。笔者也认为,需要发问的不仅仅是南京,武汉、西安、天津、沈阳等一众具有巨大经济体量,同时具有巨大人才存量的城市,更应该扪心自问。

  我们先以南京与杭州比较为例。去年南京GDP1.85万亿、全国第10名,杭州为2.16万亿、全国第8名,综合体量上没有太大差距。在基础科研和人才储备上,南京则远远优于杭州,南京拥有292个博士点(包括专业学位博士点),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比上海还要多;南京所在的江苏省的在读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也是仅次于北京,超过广东、浙江两大经济强省之和。

南京为什么没有产生AI六小龙? 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

  (2023年在读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十五个省份)

  总之,南京共拥有8所211学校,约21万在读研究生,至少110名全职院士,而杭州仅有1所211学校,12万在读研究生,约40名全职院士,此外南京还拥有中科院南京分院等诸多中央直属研究机构分布。谁都能看出,南京的智力优势远远大于杭州,也大于任何省会城市,按理说,更有资格产生“六小龙”,更有机会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而不是杭州、深圳。

南京为什么没有产生AI六小龙? 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

  但是南京数字科技创新方面做地比杭州差多了,即使是不考虑阿里系拆分,杭州具有拼多多、泛阿里系两大跻身全球500强的互联网企业巨头,更有人工智能“六小龙”,还有43家独角兽企业。南京最大的两大数字科技企业为汇通达和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论是知名度、创新力,还是营业额上都比杭州的同行差远了。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南京的表现则更不如人意,以胡润研究院刚刚发布的“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为例,南京入围数量为零。就连跟毗邻的、曾经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合肥相比,南京的科创竞争力都有很大差距,它的四大支柱性产业仍是钢铁、石化、汽车零部件和电器等偏重的传统创业。2022年度南京十大企业中,有六家属于钢铁、石化和地产基建类,两家属于国有银行,只有一家是科技类企业。

南京为什么没有产生AI六小龙? 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

  当然在全国的经济中心+高等教育中心城市中,南京的表现还不是最差的,甚至仍然属于上游,南京的软件服务和高新制造在全国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武汉、西安这两个高等教育和科研重镇表现可谓更差,武汉有7所211大学、西安有9所211大学(仅次于北京、上海),在读研究生数量跟南京相差不大,属于省会城市中的遥遥领先者,但是这两个城市并没有产生有竞争力的数字科技企业,尽管华中科大、西安电子科大都是信息科技类的王牌学校,更何况还有武汉大学、西安交大、西工大这些传统名校。

  那么南京等城市在创新上为什么落伍了呢?笔者认为,还是在于这些城市过去的计划经济太发达,都是建国初中央重点布局的工业中心(比如在1980年代初,武汉、南京的工业企业数量都达到4000家以上、产业工人达到100万以上),拖累了以后的经济转型,这些城市的经济至今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形态,这本质上仍是一种权力主导经济模式,没有形成以民营企业和消费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

南京为什么没有产生AI六小龙? 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

  (南京最大企业——金陵石化,也是这个城市传统产业的代表)

  而当时杭州、珠三角却因为处于计划经济的边缘地带,以1981年全国1456家大型企业分布为例,整个浙江省才有20家,不到全国的1.5%,更不用说深圳、东莞这些乡下渔村了,它们的民营经济因此获得了充分增长空间,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市场化转型,进而推动整个中国实现工业化,也就是很多经济学家所谓的“边缘革命”。

  我们以2024年度杭州、南京、武汉和深圳四城的百强企业的民企数量做比较,杭州为82家、南京为29家、武汉为43家,由于最近一些年大量央企迁移注册地到深圳,因此,如果剔除这些央企的话,深圳为83家。所以,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巨大差异一目了然,南京、武汉虽然地理位置上属于南方,但是在经济形态上又很“北方”。

  市场主导型经济与权力主导型经济的规则是截然不同的,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更侧重于走消费主导、科技创新主导的路线,因为它们只有取悦老百姓,才能获得利润和成长机会,所以,它们的生产目的必须是最终以TO  C为导向,或者是说贴近生活应用;它们必须竭尽全力去拼创新,以降低产本、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杭州、深圳的民企天然具有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它不创新就无法生存。

南京为什么没有产生AI六小龙? 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

  (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它代表了另一种经济生态:民营企业-市场经济-消费导向-创新驱动)

  而权力主导型经济的大不一样了,政府采购和国企生产活动,其实是整个经济资源循环链的最终主宰,决定企业发展的是所谓的“关系”(GUANXI)。创新能力或消费者的评议筛选,对企业发展来说,并不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而是如何更深入嵌入这个资源体系。

  我们看,南京的代表性民企(南钢、金浦、红太阳、金箔、金鹰、高速齿轮,甚至是曾经辉煌过的苏宁)都是服从这个规则成长起来的,他们更集中于化工、钢铁、地产和工程承包,而不是贴近民用消费的行业领域。即便是全国而言民营化程度的服务业领域,南京服务业百强中,国企也是远远比民企占优势的:国企数量56家,营收占比62.87%,而民企数量36家,营收占比仅为29.55%。

南京为什么没有产生AI六小龙? 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

  (南京最大民企南钢集团,也属于传统重化工业范畴)

  政府的角色在两种经济形态中,也是有巨大差异的。前一种形态下,由于政府直接掌握的经济资源少,自然会调整自己的站位,踏踏实实做一个服务者;而后一种形态中,政府由于直接掌握巨大的资源(南京有市属国企1600多户,武汉有2200多户),自然是指挥者、干预者的角色。

  我们还应该看到,后一种种经济形态不止存在于南京,南通、镇江、扬州和苏北城市也都是基本如此,武汉、天津、西安和北方多数地方也都是如此。

  所以,创新能力的差距,说白了根本还是民营企业、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差距导致的。对于具备一定经济学训练的人来说,回答“南京为什么没有Deepseek”,并不困难;回答“南京如何才能产生Deepseek”,也不困难,那就是:完成没有达标的市场化转型,降低行政权力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力,真正做到市场主导。经济的运行法则变了,纲举目张,社会的创造力自然就逼出来了。

  但是,这种改革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的,历史机遇有且仅有在世纪之交的短暂改革窗口期中,全国也只有珠三角、苏沪杭甬、北京等少数地方做到了符合上述标准的经济转型。因此,它们与其他地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其他地方尽管可以用GDP统计学的技巧,在经济总量上超越他们,但是要想在价值链影响力、创新突破力上超越它们,会越来越难。

有话要说...